2017年12月18日 | 分享到: | 來源: |
他,雙目殘疾,視力只有0.04,哪怕相距一米也看不清對方的臉。他,25年來,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累計捐款超過20萬元,幫助省內40多名貧困學生重新走進學堂。嘉興市南湖區普通居民朱水源原本是屬于需要社會幫助的弱勢群體,但他卻克服了種種困難,不計回報地捐資助學,并把奉獻視為畢生追求的事業。今年11月,朱水源先后入選第六屆嘉興市道德模范和第五屆浙江省道德模范。
幫助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
“朱伯伯,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我考上大學了,感謝這6年來您對我無私的幫助和關懷。”“朱伯伯,在您的鼓勵下,我這學期的學習成績提高了!附上我的成績單。”每年升學季或者期末考試后,朱水源都能接到許多類似的電話或信件。
今年67歲的朱水源與老伴住在嘉興市區斜西街原嘉興三建宿舍里,住宅面積僅51平方米。記者在他家看到,家里的墻壁已經泛黃,屋里除了他兒子結婚時購置的冰箱和空調外,根本沒有像樣的家具和家電,不過桌上則擺滿了孩子們的來信,以及朱水源寫給他們的信件的底稿,每一封信朱水源都像寶貝一樣收藏著。
朱水源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從小喜歡讀書,夢想長大后能成為一個文學家。但現實的窘境迫使他輟學走上打工之路,先后在蠶種廠采過桑,磚瓦廠拉過車,煤餅廠送過煤,環衛處刷過馬桶,直到1968年才在市第三建筑公司當了一名工人。這樣一位普通居民,為何會走上捐資助學之路呢?
“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機會上學,所以特別怕看到別的孩子也受失學之苦。”朱水源說,1992年8月的一個晚上,他在電視上看到一則關于“貧困地區的孩子沒法上學”的報道,深深被觸動,也讓他想起了自己艱辛的童年,“從那一天起,我就在想,哪怕自己再窮,也要出一份力,去幫助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
于是,1992年,在浙江省“希望工程”辦公室的牽線搭橋下,朱水源成為浙江省第一批“希望工程”參與者,與溫州市泰順縣南院鄉巖坪村小學二年級的小陳同學結對,開始了資助貧困學生上學的“助學之旅”。之后,朱水源不斷結對助學,25年來,已先后結對幫助了40多名貧困學生。
金華磐安的文文、紹興諸暨的夢佳、麗水景寧的小吳、嘉興的小洑……這些孩子有些是通過“希望工程”牽線搭橋與朱水源結對的,有些是朱水源自己走訪、聯系學校結對的。除了給孩子們經濟上的幫助,朱水源還經常去學校看望孩子們,詢問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給孩子們精神上的鼓勵。
命途多舛但助學夢想不變
這條助學路,朱水源走得很艱難。2002年,單位因經營不善破產,被迫下崗的朱水源變得很迷惘:沒有工作意味著沒有收入來源,是不是還要繼續幫助那些結對的孩子呢?朱水源再三思考后,決定“咬著牙也要幫助那些孩子”。后來,朱水源終于找到了一份做銷售的工作,繼續用微薄的收入資助貧困學子。
就在這時,他的眼疾越來越嚴重。朱水源的右眼曾受過傷,視力不到0.1,左眼被查出問題,現在雙眼幾乎看不清東西,四級視力殘疾。但是朱水源沒有想過放棄,趁著還沒有全盲,他經常趕到各所山區學校,看望自己資助的學生。
“這些貧困學生來自不同地區,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有一個辛酸的故事。”朱水源說,“我對孩子們在經濟上的幫助不多,主要是精神上的關愛,教他們如何做人。是他們的純真和好學感動鼓勵了我,讓我堅持走助學之路。”當施同學因為沒考上高中而情緒低落時,朱水源寫信鼓勵她“成才之路千萬條,學業只不過是其中一條”;吳同學因家境貧困而自卑,把收到的捐款花在打扮上,結果因為在學業上受到挫折而患上憂郁癥,朱水源又想方設法為她治病,并鼓勵她面對現實,重新站起來……
對這些被資助的孩子來說,朱水源就像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朱伯伯就像是我的朋友,我愿意把自己的事情跟他講,聽他為我分析,能認識朱伯伯我很開心。”嘉興高照實驗學校的余美是朱水源去年結對的孩子,余美覺得朱伯伯就像自己的“忘年交”,每當學習遇到困難時她就會想起朱伯伯的鼓勵。
朱水源的事跡和精神不僅鼓勵著被資助的孩子們,也深深影響著周圍的人。朱水源的工資不高,平時的積蓄幾乎都捐給了孩子們,所以他對自己十分苛刻,十幾年也舍不得添件新衣服,有時買雙襪子都要考慮很久。朱水源的兒子小朱從小就沒有穿過像樣的衣服,穿的都是親戚家給的舊衣服,但是小朱特別懂事,學習十分努力,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在朱水源的言傳身教下,每逢春節,他都要走上街頭,深入農村,為市民寫春聯。
“朱先生的精神感染了我們學校的學生和老師,他25年來堅持捐資助學,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高照實驗學校副校長楊建軍這樣說。“老朱的行為也深深感動了我們,只要我們有能力,也會像他一樣去幫助那些困難群體。”南楊社區黨委書記陸榮法這樣說。
如今,朱水源雖然已經年過六旬,仍在努力做銷售工作,無私資助孩子。他說:“只要我還走得動,能掙到錢,就要繼續資助孩子上學。”
文章來源南湖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