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 分享到: | 來源: |
為毛我腿上有小蚯蚓?
靜脈曲張:靜脈曲張是指由于血液淤滯、靜脈管壁薄弱等因素,導致的靜脈迂曲、擴張。身體多個部位的靜脈均可發生曲張,比如痔瘡其實就是一種靜脈曲張,臨床可見的還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精索靜脈曲張及腹壁靜脈曲張等等。靜脈曲張最常發生的部位在下肢。值得強調的是,靜脈曲張本身可能是其他病變的繼發表現,如腔靜脈閉塞等,應積極處理原發病。
因為這個靜脈曲張的診斷和癥狀分級實在是很枯燥又繁瑣的事,如果小伙伴已經確診了自己是靜脈曲張,就可以直接看下面啦~
治療建議
去除病因一定是第一位:
彈力襪:久站的小伙伴一定記得不要長時間的站立,如果被迫的(像老師武警保安等)在站立的時候穿彈力襪,彈力襪有預防型和治療型,可以找賣家或者醫生咨詢。
運動:如果缺乏運動的人群則需要常常做腳踝的跖屈背屈來充當下肢的壓力泵促進靜脈的回流。
適當的跑步鍛煉,可以使腿部肌肉活動增強,擠壓靜脈內的血液,使其流動更加順暢。對于靜脈曲張患者來說,每次15-30分鐘的跑步,可以使腿部肌肉活動增強,擠壓靜脈內的血液,使其流動更加通暢,有助于緩解靜脈曲張的癥狀,但是,持續30分鐘以上的中長距離跑步會加重靜脈曲張。
肌貼:
肌內效貼布是個比較合適的,隨時都貼著的輔助醫療用品,之前我們也介紹過關于肌內效貼的效果。
方法:膝伸直,踝背屈至最大角,四爪散形貼布,貼布基部固定于膝關節后側淋巴結處,尾端貼布以自然拉力包覆小腿后側貼上。Y形貼布:膝伸直,踝背屈至最大角度可以腓腸肌放松。貼布基部固定于足底,以自然拉力沿跟腱向上貼至肌肉肌腱交界處,尾端貼布以自然拉力包覆腓腸肌肌腹貼上。筋膜矯正:膝伸直,踝背屈至最大角度。以手將浮凸之靜脈推向浮凸較不明顯之處。
如果更嚴重的話,還是要找醫生啦~
怎么診斷呢
(1)深靜脈通暢試驗(Perthes試驗):用來測定深靜脈回流情況,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深靜脈往往是通暢的。方法是在大腿用一止血帶阻斷大隱靜脈干,囑病人連續用力踢腿或下蹲,由于下肢運動,肌肉收縮,淺靜脈血液經深靜脈回流而使曲張靜脈萎陷空虛。如深靜脈不通或有倒流使靜脈壓力增高則曲張靜脈壓力不減輕,甚至反而曲張更顯著
(2)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Trendelenburg試驗):用來測定大隱靜脈瓣膜的功能,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大隱靜脈瓣膜功能喪失。方法是患者平臥位,下肢抬高,排空淺靜脈內的血液,用止血帶綁在大腿根部'卵圓窩下方處。隨后讓病人站立,10s內解開止血帶,大隱靜脈血柱由上向下立即充盈,則提示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病變部位極可能位于卵圓窩水平,深靜脈血通過隱股靜脈連接點泄人淺靜脈系統。淺靜脈如緩慢地(超過30s)而逐漸充盈,屬于正常情況,是血液由毛細血管回流入靜脈內的緣故。如果病人站立后,止血帶未解開而止血帶下方的淺靜脈迅速充盈,說明返流人該靜脈的血液來自小隱靜脈或某些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
(3)交通靜脈瓣膜功能試驗(Pratt試驗):病人平臥,抬高患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帶,先從足趾向上至胭窩縛纏第一根彈力繃帶,再自止血帶處向下,扎上第二根彈力繃帶,一邊向下解開第一根彈力繃帶,一邊向下繼續縛纏第二根彈力繃帶,如果在兩根彈力繃帶之間的間隙內出現曲張靜脈,即意味著該處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
表現
C0:無明確的視觸體征,但有下肢靜脈功能不全的臨床癥狀,以不安定腿(restless leg)為特征,有可能是已再通的隱匿型腘靜脈或小腿靜脈血栓形成后的臨床表現。
C1:有3種不同表現
(1)毛細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s),持久性擴張的真皮內小靜脈。紅色,內徑<1mm,呈線狀或絲狀,因而又稱為spiderveins ,hyphen webs,和thread veins。
(2) 網狀靜脈(reticulaveins),持久性擴張的真皮內小靜脈。藍色,內徑>1mm但<3mm,通常呈扭曲狀不同于正常皮內小靜脈,因而又稱為blue veins,intradermal varices 和 venulectasia。
(3)冠狀靜脈擴張(corona phelebectasia)是指足內外側近內外踝的真皮內毛細血管擴張。呈扇形排列,往往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進展的臨床表現,且與潰瘍好發部位一致。也可稱為malleolar flare 和ankle flare。
C2即靜脈曲張(varicoseveins),是皮下淺靜脈持久性擴張。在直立位時內徑>3mm并呈扭曲狀,可累及膝下或膝上隱靜脈系統,或非隱靜脈系統。又稱為varices 或 varicositis。
C3表現為水腫(edema)由靜脈疾病引起的水腫,通常發生于踝周,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肢水腫相區別。
C4為皮膚改變,有4 種臨床表現
(1) 色素沉著(pigmentation),早期的皮膚改變為淺黑色色素沉著,常發生于踝周,可向小腿或足部擴展。
(2) 濕疹(eczema)表現為紅斑水泡滲出或鱗屑狀紅斑,常發生在鄰近曲張靜脈的皮膚,或整個下肢甚至全身,又稱淤血性皮炎(stasis dermatitis)。
(3) 脂質硬皮癥(lipodermatosclerosis),表現為患肢皮膚局限性硬化,可伴有瘢痕攣縮,涉及皮膚皮下組織,甚至筋膜,是嚴重的皮膚改變。 伴有急性皮下組織炎(hypodermitis)時局部皮膚發紅,觸痛,與丹毒或蜂窩織炎不同,不伴有發熱及淋巴管炎征象。
(4)白色萎縮(atrophie blanche, white atrophy),定義為圓形蒼白色,周圍由擴大的毛細血管或深褐色色素沉著環繞的皮膚損害,潰瘍愈合后的瘢痕不屬于此。
C5和C6以靜脈性潰瘍已愈合(C5)或活動期(C6)為區別,好發部位在踝周及小腿下1/3,尤以內踝和足靴區內側最多見。同時伴有C4所列的皮膚改變。
文章來源康復醫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