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日 | 分享到: | 來源: |
2017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將每年的8月25日設立為“殘疾預防日”。
2017年8月,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16部門聯合發出通知,以“推進殘疾預防,建設健康中國”為主題,將組織開展全國第一個“殘疾預防日”活動。
這讓很多關注殘疾事業發展的人倍感振奮,李樹偉就是其中一個。
1 殘疾風險伴隨每個人
出生缺陷、意外傷害、慢性疾病、精神疾患……各種原因導致殘疾的情況李樹偉都見過,而他的工作就是為這些致殘的人進行治療、康復。“對殘疾人來說,自己的每一點進步都很艱難,每一次康復訓練都是挑戰。”陜西省康復醫院主任醫師李樹偉說,“近年來,殘疾的人越來越多,殘疾帶給個人的痛苦和家庭的打擊都是巨大的。”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殘疾人口總數為8296萬人。與1987年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相比,19年里我國殘疾人口增加了3132萬人,其中肢體殘疾人口增加1657萬人,視力殘疾人口增加478萬人,精神殘疾人口增加420萬人,聽力語言殘疾人口增加361萬人,多重殘疾人口增加679萬人。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紅娟分析認為,從出生到年老,我們每個生命階段都面臨著一些可能導致殘疾的風險。嬰幼兒時期會因發育障礙或出生缺陷致殘,上學、工作期間會因傳染疾病或外傷致殘,年老時會因退行性變化致殘等等,對此我們存不得半點僥幸。由于人口增加、老齡化進程加快以及疾病、道路交通事故、食品安全問題等因素的增加,我國殘疾人口數量及現患水平均呈上升趨勢,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更復雜。
我國現有8500多萬殘疾人,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陜西省殘疾人總數為249萬人,涉及近750萬家庭人口,農村殘疾人比重為62.9%。近年來,陜西省每年新增殘疾兒童5000人,僅2016年陜西省就新增持證殘疾人近10萬人。同全國相比,陜西省殘疾人群體特征基本類似,表現為殘疾人總量較多、貧困發生率較高、與社會平均生活水平差距較大、農村殘疾人問題更為嚴重等特點。
“不難理解,受知識和醫療水平的限制,很多農村地區的人不能及時發現家人的異常,也不知道哪些情況屬于殘疾,尤其是一些精神疾病和遺傳疾病。事實上,以前人們只是關注殘疾人這個群體,對怎樣避免成為殘疾人考慮甚少,對‘殘疾風險伴隨每個人’這樣的說法更是難以接受。如今,借著‘殘疾預防日’的出現,人們就有更多機會去正確認識殘疾,理性認知殘疾風險。”楊紅娟說。
2 殘疾并非不可防控
當前,遺傳性、先天性殘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精神障礙、疾病、意外傷害等導致殘疾的風險在顯著增加。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發現,我國各類殘疾致殘原因中,先天性因素致殘占9.57%,后天獲得性因素致殘占74.67%,不明原因或其他因素致殘占15.75%。后天獲得性因素是致殘的主要原因。
雖然殘疾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代價,但是國內外大量實踐證明,殘疾并非不可防、不可控。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利用現有的醫學技術可使至少50%的殘疾得到控制或延遲發生。
“的確,殘疾的承受主體是人。但是,殘疾的發生是與不同的致因、不同致因和干預方式的互動以及互動的時間節點、彼此強度、策略選擇等因素相關聯。”楊紅娟說,“殘疾現象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既意味著殘疾風險的強化與多發,也意味著殘疾風險的可控、可干預和可預防。”
3 如何防控殘疾的發生
目前的殘疾預防措施包括三級。李樹偉舉例說,腦卒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腦中風,全省72.7萬持證肢體殘疾人中僅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就占一半以上,達到36萬多人。若要預防腦卒中致殘,人們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用藥、定期體檢,避免患上腦卒中;如果患上腦卒中,就要積極采取醫學手段治療,防止因為血栓造成殘疾;若出現殘疾,要及早進行康復治療、輔助器具適配、社會康復等,同時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會參與度。“簡言之:第一級預防是讓人們不得病;第二級預防是一旦患病,不要導致殘疾;第三級預防是即使殘疾了,也要想方設法不要造成障礙或減輕障礙。如果預防做好了,殘疾率一定會下降。這是我們醫務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
減輕殘疾、消除殘疾,不應僅是救助殘疾人,更應體現在預防殘疾上。今年8月,《陜西省殘疾預防行動計劃》印發,著重從控制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致殘、防控疾病致殘、減少傷害致殘、改善康復服務方面提出了殘疾預防的內容。在著力防控疾病致殘中,將進一步提高脊髓灰質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致殘性傳染病的疫苗接種率,到2020年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95%以上;積極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工作,到2020年全省建成10個以上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規范管理率達到80%以上。陜西省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蘭孟偃介紹,目前西安市蓮湖區、安康市旬陽縣和神木市已經被國家確定為“全國殘疾預防綜合試驗區”,殘疾預防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4 從殘疾人到殘疾預防
2016年8月,《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發布,從國家層面系統性規劃殘疾預防。
今年7月1日,《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正式實施,國家首次以法規的形式明確了國家、社會、公民在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中的責任。
提起這些,楊紅娟深感欣慰:“這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重要一步,這一步將會促進殘疾事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早在2014年,一項關于殘疾預防服務體系的國家課題把寶雞市作為西部試點城市,楊紅娟和課題組的同事們在寶雞市開始了殘疾預防的調研。
“由殘疾人服務管理到殘疾預防治理,是一種觀念的轉變,更是對生命全過程負責任的態度。我國殘疾人事業起步較晚,在最初的殘疾人工作中,我們主要關注青年期、成年期的殘疾人。”楊紅娟說,“但隨著殘疾發生率增高,尤其是后天致殘、智力殘疾、精神殘疾的問題凸顯,我們對殘疾人的年齡關注范圍向嬰幼兒、老年人擴展,發展過程向殘疾發生前、殘疾發生后延伸。從關注‘殘疾人’到關注‘殘疾’,殘疾和殘疾人的問題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制度設計。”
國家層面的殘疾預防行動計劃和陜西省的殘疾預防行動計劃,都體現了關口前移的原則,特別是圍繞生命全周期開展殘疾預防。
“我們真心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對可預見的因素有效防控,最大限度減少殘疾發生,讓人人享有健康。”在陜西省康復醫院的康復部大樓里,李樹偉一邊整理康復資料一邊說。
殘疾的發生是社會性的問題,因此也需要全社會來合作共治。所謂合作共治,就是在殘疾預防過程中,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思路,明確分工、強力推進。《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將殘疾預防融于醫療、教育、安全生產、環保、職業病防治等領域,強調相關部門在依法履職過程中要采取相應措施,并建立殘疾預防監測和預警預報制度,提高公眾風險防范意識,減少殘疾發生。
“殘疾不只是哪一個人的痛苦,而是涉及千家萬戶,是人類共同的痛苦。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事關你、我、他,事關生命的尊嚴、每個家庭的幸福,事關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大局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陜西省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朱峰說:“按照省政府領導要求,陜西省各級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將逐級建立考核機制,定期向社會公布殘疾預防工作實施進展情況。陜西省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每年對殘疾預防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文章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