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 分享到: | 來源: |
作為弱者,他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知難而進;作為醫生,他敬業愛崗,心系患者,醫德高尚;作為企業家,他樂于盡責,不忘社會,甘于奉獻。
他,就是沭陽縣高墟鎮醫院董事長、坐著輪椅的重度殘疾人醫生周昌富。
厄運中萌生希望
1960年1月,周昌富出生在沭陽縣高墟鎮一個普通的農家。就在他剛剛3歲的時候,突然生病,高燒連續不退,父母就抱著他到鎮上的衛生院就診,由于當時醫療條件所限,再加上醫生的醫術不高,雖經一番治療,但是卻落下右手和雙下肢癱瘓的重度殘疾。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里,父母七拼八湊弄來一點錢,輾轉多家大醫院,還是沒有醫好他的雙腿。
自從周昌富記事那天,他看到很多和自己一般大的孩子整天蹦蹦跳跳的玩耍,而自己卻無法行走,只能雙手按著小板凳艱難地一點一定的挪動,心理真是難受到了極點……
也就在那個時候,幼小的周昌富的內心就萌生將來要當一名醫生的念想,那樣不僅能醫好自己的腿病,還能為他人服務。
求學時練就自強
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周昌富看到本莊的小伙伴們都高高興興的背著書包去學校,心里十分羨慕。于是,他邊哭著求父母也能讓他去學校讀書,可是家里卻不答應,就是因為他不能走路。因為這個,性格倔強的他,一連兩天都沒有吃一口東西,父母嚇壞了,趕緊把他馱到學校,還向校長說了許多好話,他才得以留在學校。
在父母往返接送的情況下,周昌富進入了小學讀書。他知道自己進學堂不容易,于是便拼命的學習,決心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右手不能寫字,便用左手寫。為了不給他人增添麻煩,每天盡量少喝水,以減少上廁所的次數。別的同學課間都去活動,他就把這段時間全部用來讀書。同學們中午回家吃飯,而他由于行動不便,靠父母送來吃,他就利用這個時間,一個人留在教室里學習……
讀書的日子是他最快樂的時光,因為每學期都能被評上“三好學生”,領到一張鮮艷的獎狀,每次考試都會受到老師的表揚。
勤奮的努力讓周昌富嘗到成功的喜悅,也不斷激發了他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斗志。他決心要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之人。
受關愛立志成才
1977年,周昌富參加了中考,成績超過了錄取分數線幾十分,但是因為身體殘疾校方將他拒之門外。
面對如此不公平的命運,周昌富曾經想到了死,多少次一個人拄著雙拐來到離家300米的一條大河邊,望著緩緩東流的河水,真的想投進去以求解脫。
有一天,周昌富幾乎就要跳下河去了,突然間他的心中突然想起了父母,想起了老師,想起了同學,是他們背著我念完了初中,他們的恩情我還沒有報答呢,我怎么能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呢?絕望中的他又開始尋找希望,于是我便給上級有關部門領導寫出一封封言辭懇切地求助信件。
后來,終于沭陽縣政府一個部門的領導被周昌富執著的精神所感動,在鎮、村干部的陪同下,來到了周昌富的家里家,他們看到簡陋的房子里都是周昌富受到表彰的獎狀,這位領導用贊許的目光看著他,鼓勵他要堅強,要有克服困難解決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后來,黨和政府的關懷之下,周昌富被安排在村部隊衛生室學醫。他用了三年時間,攻讀了《黃帝內經》、《醫學金鑒》、《本草綱目》等數十本醫學名著。期間,他還多次拜訪縣內外很多名醫,請教疑難問題,整理記錄30余萬字的讀書筆記。
周昌富深知這個“飯碗”來之不易。他想:要想站得住腳,必須要有真本領,我不能上學,卻可以自學。
從此,周昌富踏上了艱難的求醫、行醫之路。
夏天,每當人們都在外納涼時,周昌富卻在煤油燈下啃著一本厚厚的醫書,鄉間的蚊子特別多,叮得身上紅疙瘩一個接一個。冬天,當人們都早早躲進被窩里時,而他仍然還在苦讀,殘疾的雙腿,血液循環很慢,涼的就像冰棍兒,他就使勁地搓揉著已經麻木了的雙腿。
為了提高自己的醫學水平,周昌富經常抱著拐杖一個村一個村的跑,求親拜友,四處收集有名望醫生所開的處方單,一張張的研究。研究時經常在心里添幾個問號,為什么他要這樣開處方呢?幾年來僅處方單他就收集了4000多張,每一張他都要把它一一仔細地裝訂好。
多年來,周昌富沒有看過一場電影,從沒有在12點以前休息過。隨著醫學知識的積累和不斷實踐,周昌富終于成為一名群眾信得過的鄉村醫生。
行醫中心系群眾
周昌富在行醫的過程中,發現來就診的大多是農村患兒,于是他就在小兒科上下硬功夫,經過上百次的實踐,采用中藥、西藥配制的小兒止瀉藥和小兒咳喘藥,在治療小兒腹瀉、氣管炎有著獨特的療效。
灌云縣穆圩鄉的一張姓小孩,在縣醫院掛水治療一個多星期均未見效果,后來聽說周醫生對治療小兒科有一手,便帶著孩子前來,周昌富仔細為孩子做了診斷,給他們配了三劑小兒止瀉藥,第二天就見效了。后來,他們還專門來我家感謝呢,并到處宣傳,在他的影響下,穆圩鄉許多村的村民都喜歡到周昌富的診所看病。
把病人當親人,這是周昌富一貫堅持的準則。高墟村五保老人孫周氏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周昌富長期上門為她治療,幾乎未收過費。有一次老人生病了,而當時天正下著小雨,周昌富背著藥箱,披著一張塑料布就出門了。妻子心疼地說:“等雨停了你再去不行嗎?”可是周昌富心里想她一個人年老無助,身邊也沒人,此刻正需要人的照顧,于是就住著拐杖,邁入了雨簾之中。路面泥濘不堪,稍不注意就會滑倒,短短一公里路,他卻走了近一個小時,路上摔了好幾跤,到了孫周氏家時,他渾身上下全被淋透了。老人家見周醫生來了,就如同見了親人一樣,心疼得直流淚。老人臨逝時還對鄰居說:“昌富這孩子心腸真好,要不是他的好心治療,我怎么也活不到80多歲啊。”
周昌富深深地感受到,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照顧,自己也就不會有今天。于是我從1985年就定下規矩,凡是特困戶、五保戶、殘疾人以及傷殘軍人來我門診看病,一律不收掛號費、門診費,醫藥費和治療費也只收取成本。高墟村特困戶周大林的母親患慢性氣管炎,一年到頭用藥,由于老人年紀大了行走不便,每次都是上門為她治療,在藥費只收取成本的基礎上,周昌富每年還要貼補她500多元。
近20年來,周昌富為了解決特困戶、殘疾人、五保老人等就醫難的問題,累計少收入4萬多元,有人說:“昌富啊,你是殘疾人,你自己本身也不容易啊。”而我卻這樣對他們說道:“我行醫不是為了自己發財,而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回報社會,為了體現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人生價值!”
創業后回饋社會
2000年5月,周昌富參與競標以95萬元買下了高墟醫院。
從過去經營一個村衛生室到如今要管理一個瀕臨倒閉的醫院,還有30多名醫務人員,周昌富從當時的那份沖動,漸漸變成了一種擔憂。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周昌富沒有被困難嚇倒,為提高醫院的醫療技術,花高薪從沈陽請來了三名心腦血管專家和縣中醫院的專家長期坐診,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同時還把本院的年輕醫生送出去培訓提高,本院青年醫生小陳通過到徐州中醫院肛腸科學習一年后,現在成為了全院的骨干力量,全院目前共有32名醫衛人員參加了各類培訓班,他們的業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均有了較大的提高。
為了加強醫院的內部管理,周昌富經過觀察,選聘兩名工作能力較強的同志擔任醫院的副院長,并且在醫院成立了黨支部,由一名富有工作經驗的原村黨支部書記擔任醫院黨支部書記,協助搞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職工老陳的父親患病后,周昌富親子登門看望,并送去了慰問品,還把老人接到我們醫院治療,由于老陳家庭收入不高,其老父親在醫院治療的8000多元醫療費全部予以免除,老陳在背后對別人說:“周董事長這樣的關心我們,我們沒有不盡心工作的理由啊!”
高墟醫院是一所比較偏僻的鄉鎮醫院,原有的醫療水平很有限,為了改善醫療條件,周昌富不斷加大對醫院的投入。先后投入了100多萬元購進了法國產的腦電圖、萬能手術床、X光機、彩色B超機、監護儀和全自動血球計數儀等。如今醫院已經能夠獨立完成較大的手術任務,在全縣鄉鎮醫院中具有較高的影響,同時因精湛的藝術和良好的服務質量,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認可。
2015年周昌富捐資3萬元,與縣內殘疾人愛心企業家一同創辦了“沭陽縣春暉助殘志愿者協會”,數十次參加為殘疾人義診送醫上門活動。
2016年,周昌富又投資2600萬元對醫院危樓進行改造,并擴建了兩幢樓房。2017年,周昌富醫院綜合樓五樓,創建了“殘疾人之家”,為周邊30名殘疾人提供康復、娛樂、手工制作等日間照料服務,受到當地干群的交口稱贊。
辛勤的付出終于換回了豐厚的回報。近年來,周昌富多次受到各級政府的表彰,先后被宿遷市評為殘疾人“自強模范”,沭陽縣“十大創業之星”等,市縣電視臺和報紙都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報道。
重度殘疾人周昌富以積極向上的心,用堅強不屈的毅力,譜寫一曲壯麗的人生之歌!
文章來源沭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