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日 | 分享到: | 來源: |
春節長假過后,甘肅張掖裕固族“單手繡娘”潘小紅就投入緊張的刺繡、接單工作中。她告訴中新社記者,她的新年夢想是吸納更多的殘疾人參與到手工藝品制作中來,讓他們體會到自立自強帶來的快樂,攜手傳承中國裕固族傳統文化。
裕固族是甘肅獨有的少數民族,約有14000多人,被列為中國十大人口最少民族之一。由于有語言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使裕固族語言、服飾、民俗文化等瀕臨滅絕。
中新社記者走訪潘小紅在張掖市肅南縣成立的畫藝手工藝品工作室看到,裕固族頭飾服飾、手工串珠、民間刺繡、絲網花編織等手工藝成品琳瑯滿目,她正帶領著員工們“飛針走線”。
“兩歲時,我遭遇火災,從此左手無法伸展,落下殘疾;八歲時,我在草場放羊,又不幸被石頭砸中頭部,喪失了語言功能,醫生說術后將面臨成為植物人和失憶人這兩種可能……”談及這兩次意外,潘小紅淚眼朦朧。
潘小紅坦言,年少時的她也曾自卑,埋怨命運的不公,她的家庭也因為這兩場變故成為當地“頭號困難戶”。
所幸手術很成功,家人沒有放棄潘小紅,他們到處借債、輪番伺候她“吃、喝、拉、撒”,就這樣過了半年,她的身體漸漸有了知覺,一年后奇跡般地能夠走路了。潘小紅說,記得從那以后,母親總是穿著破鞋,光著腳,“我發誓要好好學習,彌補我給這個家里帶來的‘災難’”。
9歲那年,潘小紅“重拾”學習母語,逐字逐句地練習發音。由于腦部受過傷,她學習起來非常“吃力”。“當時,我是全班最用功的,卻總不見成績,老師看了不忍心,常勸我休息一會再學。”
16歲那年,潘小紅偶爾看到一條用亞克力珠穿成的汽車掛件,十分喜歡,便回家嘗試,至此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手工制作。“記得我第一次穿針,左手握不住針,也拿不住線,是靠嘴巴幫忙的。”
“不服輸的”潘小紅17歲時開了一間手工藝品小店。不料進貨途中,貨被搶走了。當時家里人都勸她“人都這樣了,還做什么生意啊!出門太不安全了!”潘小紅依然沒有放棄,一堅持就是20余年,如今的她已42歲。
“裕固族是甘肅獨有的少數民族,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本民族服飾文化推向海內外。”潘小紅手指著裕固族“頭面”介紹說,這是全手工制作,上面鑲有銀牌、珊瑚、瑪瑙、珍珠、海貝等飾品,起初繡一幅需一年,如今手法嫻熟了,四個月便能完成。
潘小紅在掌握了各種手工藝制作方法后,辦起了勞動技術專業培訓班,為當地民眾傳授技能,先后帶動留守婦女、待業青年29人。其中,殘疾人11人,王君就是受益人之一,她說:“潘姐把手工材料送到我們家中,我們制作成成品,不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有了自強自立的信念。”
憑借著自身努力,潘小紅去年賺了30萬元人民幣。她說:“新春的夢想,就是開一家大一些的店,吸納更多的殘疾人就業。”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