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 | 分享到: | 來源: |
蘋果。
碩果累累的果樹。
徐文信的蘋果園。
“國寶級”的蘋果。
放眼望去,一片紅彤彤的蘋果掛滿了枝頭,在一棵直徑達半米之粗的蘋果樹上,視線所及處全是蘋果,令人眼花繚亂,垂涎欲滴。就是這樣一棵蘋果樹,在蘋果研究專家眼中可是一個“國寶”。
一棵年產1000斤 34年老樹堪稱“國寶”
在膠州市鋪集鎮(zhèn)一村的一片果園中,今年67歲的果園主人徐文信站在果樹旁,欣喜地看著這棵碩果累累的果樹。這棵34歲高齡的果樹,徐文信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精力。
“這棵蘋果樹是1983年栽的,當時是屬于生產隊的。今年,這棵樹產量有1000余斤,共給2200個蘋果套袋。”徐文信說,經過多年的培養(yǎng),這棵果樹在生產中變異,年產量能搭一千斤,青島農科院的專家都說,這是一棵國寶級蘋果樹呢。
談起自己的這棵蘋果樹,徐文信滿臉的自豪。的確,他的這片果園吸引了很多的專家、教授到來考察。這棵果樹結的果子,不僅口感好、品質好,而且沒有爛果,并且果樹無腐爛現象。
當然了,這些都離不開徐文信平時的用心打理,他堅守在這片果園已經大半輩子了。裁剪苗木、樹體改良、老樹改造、加強水肥管理等等,這些果樹管理技術活都是徐文信多年累積的經驗和鉆研心得。
另外,他還獨創(chuàng)了很多“絕活”。在防蟲害方面,他用生物防蟲法,在果樹下面種植鳳凰草來熏蟲,在樹上掛防蟲燈來滅蟲。在防病害方面,他獨創(chuàng)了礦物質防蟲法,從而替代了農藥治病的方法。
徐文信的蘋果園里,像這棵樹一樣的老樹共有280棵。而且,今年這棵果樹所結蘋果已經被青島農科院全部買下,用于科學研究。
殘疾老人不服輸 活個樣兒給自己看
徐文信生于1950年,小時候玩耍時掉入水溝里,摔傷了右腳,從此落下了右腳殘疾的毛病。盡管身體有殘缺,但他從不服輸,他告訴自己要“活個樣兒,給自己看”。
1974年,那時候徐文信還是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他在村里生產隊擔任果樹技術員,沒想到這一干就是43年。“我的腳有殘疾,上學不能上,出去打工人家不要,等到35歲才成家。”徐文信一直感慨著黨的政策好,讓自己過上了好日子。
1994年,徐文信將所有積蓄拿出來,并向親朋好友借錢,承包了村里60畝蘋果園。從此,徐文信將家搬進了果園里,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果園,期待著這片果園能帶來收益。
然而,剛承包果園的那幾年,蘋果樹可不像現在這樣。“剛開始,因為不會管理,一畝地產量還不到一百斤,產量非常低。”徐文信說道。
可是,徐文信是個愛學習、愛鉆研的人,他到處向有經驗的人學習,跟科研院校的專家請教。后來,在青島農科院專家的建議下,徐文信試著裁剪果枝,增加果樹密度。“剛開始,實在舍不得裁剪樹枝,長了那么多年的枝條了。”徐文信說。
逐漸地,在專家的指導和自己的摸索下,他的果園產量一年比一年高,蘋果品質也一年比一年好。
大學生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為果園注入新活力
2012年,徐海龍在膠州市一家鐵塔廠工作,擔任車間主任。“那年,父親和我商量,要我回家?guī)椭芾砉麍@,他自己年紀大了,一個人太不容易。”徐海龍說。
盡管嘴上那么說,但是當初徐海龍在心里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斗爭,他大學畢業(yè)在工廠上班,月薪一萬多。要回家干農活,而且自己對果樹種植一竅不通,但看著年邁的父親,他還是辭掉了工作,毅然回家?guī)椭蚶砉麍@。
徐海龍的加入,給這片果園注入了活力,也讓徐文信看到了希望。“種蘋果不容易,但是賣蘋果也難。以前,父親每年都開著三輪車出去賣蘋果,有一次差點出了車禍,我很擔心。”徐海龍說。
現在,徐海龍運用全新的銷售模式,上網賣蘋果,在微信朋友圈里賣蘋果,而且與網上銷售平臺合作。另外,蘋果還通過物流賣往全國各地,這樣蘋果不僅賣的快,而且也賣上了一個好價錢。
除了創(chuàng)新營銷渠道,徐海龍還在果園里搞起了采摘,每年光靠游客采摘就能賣掉一萬多斤蘋果。此外,徐海龍還做起了創(chuàng)意蘋果,在蘋果上面貼喜字、福字等祝福語,蘋果在市場上更受歡迎。
“要想長遠發(fā)展,還得走品牌化的道路,為此,我們注冊了文信蘋果家庭農場,注冊了商標,申請無公害綠色食品標識等等。只有往規(guī)模化、正規(guī)化方向發(fā)展,才能不被市場淘汰。”徐海龍說。
五年下來,徐海龍也成了蘋果種植的“半個專家”,新種植的蘋果也結出畝產7000斤的碩果,年收入高達20萬余元。而且,現在果園還成為了農業(yè)部蘋果實驗基地、山東省水果果品創(chuàng)新團隊實驗基地和青島農科院優(yōu)質蘋果實驗示范基地等。
這么多的榮譽的取得,不僅是徐文信多年果樹管理的收獲,也給徐海龍的創(chuàng)業(yè)增加了信心,就像徐文信說的那樣,“這片果園就是一筆財富,收獲的不僅是果實,更多的是夢想。”
文章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