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1日 | 分享到: | 來源: |
“我是不幸但也是幸運的”
31歲的陳燦來自湖南益陽,坐在電動輪椅上,看起來開朗陽光。“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哥哥姐姐都是正常的,但是我從上小學的時候就發現與同齡人相比,運動能力較弱,跳繩也跳不起來,一開始父母以為是發育遲緩,但是到了小學五年級發現,連爬樓梯都非常吃力。”之后父母就帶他去了醫院,醫生通過檢查發現他患上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俗稱漸凍癥,“父母開始希望是診斷錯誤,到處打聽能治這種病的醫生,中西醫都看了不少,可是還是沒有好轉,最后就沒有再繼續治療了。”
為了讓陳燦安心上學,父親每天都騎車6公里接送他,母親在陳燦讀高中的學校食堂找到一份工作,就近照顧他,“母親一直在幫我打氣,說如果我好好學習,還能為自己掙一份前程,雖然和其他孩子不一樣,但是依然要有尊嚴地活著,還要活得更美麗。”有了父母的鼓勵,陳燦變得積極樂觀,堅持讀完了大學本科。
“記得初中時,看見過張海迪說過的一句話‘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這句話一直深深地刻在陳燦的心里,“2010年,湖南殘聯舉辦了一次招聘會,在現場我了解到殘友和鄭衛寧先生的事跡,電話咨詢了以后,把簡歷發給公司,之后就被聘用了。”來到公司,他發現這里90%的同事都是殘友,每個人都在努力地工作,在缺憾中尋求圓滿,通過自己的雙手,有尊嚴、有價值地生活。“每天生活都很充實,工作、學習、交友,這里像家一樣自在。我是不幸但也是幸運的,老天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讓我感知生命的快樂!”
“這些兄弟們都是大學畢業過來的,本科、專科、研究生都有,這里開放包容,領導層很多也是殘友,能切身體會并且實實在在地幫助他們。通過勞動實現自己的價值,享受到正常的待遇和照顧,收入還能補貼家里,和家人的關系也更加融洽,所以他們看起來會陽光開朗很多。” 患有先天軟骨癥的公司質量總監馬忠元,常年要坐在電動輪椅上,他是殘友的楷模,“越是殘疾,越要美麗,我時常用張海迪為殘友親筆題詞的這句話鼓勵自己和同事,珍惜光陰,珍惜擁有!”
退養制度保障重癥殘友
“殘友”常常與一個叫“鄭衛寧”的重癥血友病患者綁在一起。上世紀90年代,鄭衛寧拿出輸血保命的積蓄,在家中依靠一臺電腦起步,靠著幾位殘疾兄弟一起創建了深圳殘友事業群。經過多年努力,如今殘友旗下最成功的“殘友軟件”已經成為了一家由技術精英組成的高科技軟件企業。這個故事感動了許多普通人,也激勵了那些有著相同遭遇的殘友。
2009年,鄭衛寧團隊成立了深圳第一家慈善基金會——深圳市鄭衛寧慈善基金會,通過殘疾人社會企業孵化模式,實現殘疾人高科技就業的社會目的。
鄭衛寧說:“一些殘友的職業生涯,可能只有5年甚至更短,由此我們推出了退養制度,就是為重癥進行性疾病的殘友提供一個終極的保障,不需要醫療證明,以職業生涯最高的績效工資退養。實現‘就業一人,幸福一家,安定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