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 | 分享到: | 來源: |
羅洲亮在雕刻
一盞老臺燈,一臺雕刻機,一張工作臺,一把舊板凳……在并不寬敞的工作間里,羅洲亮端坐在頻頻發出噪聲的工作臺前,全神貫注于手中還未完工的玉石,若不是有人大聲呼喊,他似乎察覺不到外面的世界。
記者看到,羅洲亮手中握著一個正在雕刻的玉貔貅,大約有半個手掌大小,雖還未雕刻完畢,但其靈動的姿態已展現出來。
羅洲亮說:“哪怕是一塊不夠完美的石頭,經過精雕細刻,總會展現美的一面。”
意外受傷,無奈返鄉
羅洲亮于1969年出生在資中縣銀山鎮。1987年,剛滿18歲的羅洲亮入伍當兵。1990年,一場演習中的意外受傷,讓羅洲亮原本健全的右腿落下了殘疾。無奈之下,他只好結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回去以后怎么辦?”“斷了腿又能做什么?”這樣的疑問充斥著羅洲亮的腦海,在返鄉的車上,迷茫和心灰意冷占據了他整個心房。
“《故鄉》這首歌唱得真是好,‘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羅洲亮一面回憶著曾經的畫面,一面感慨萬千。在那個時候,對于一個正當芳華的青年來說,他失去的不僅是一條腿,而是他對未來的憧憬和無盡的夢想。
家鄉——三年前羅洲亮夢想起航的地方,三年后,他又回到了這里,而一切似乎都已歸零。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沉,羅洲亮再次踏上了“遠征”之路。他說,留下的殘疾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一再消磨的意志。
看著年邁的父母,羅洲亮不再怨天尤人,他決定利用健全的雙手,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為求生計,四處奔波
羅洲亮的父親曾念過私塾,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羅洲亮告訴記者,他現在仍記得父親寫的繁體“龍”字,大氣豪邁、無比生動。
受父親影響,羅洲亮從小就喜愛書法和美術。“小的時候,沒事就拿起毛筆練書法。”平時看見空白的紙張,羅洲亮也忍不住要寫寫畫畫。
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羅洲亮到內江做銷售、到蟠龍沖擺煙攤……
1998年,羅洲亮以殘疾軍人的身份進入了內江一家福利企業當工人,專門為骨灰盒雕刻各種裝飾。對于毫無雕刻基礎的人來說,需要經過一兩個月的學習培訓,才能正式上崗。或許是因為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和雕刻天賦,羅洲亮僅僅用了兩天時間,便開始獨立操作了。
2001年,由于企業內部調整,工人們的薪酬一再縮水。羅洲亮索性辭去了廠里的工作,回到了家鄉,到當地一位有名的美術老師那兒當了助教。一面幫著老師教學生,一面當學生跟老師學畫畫。羅洲亮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雖然從小熱愛美術,但從未受過專業的教育,他認為自己的“野路子”是走不長遠的,于是,32歲的他開始“拜師學藝”。
第二年,順利“出師”的羅洲亮在銀山鎮開了自己的畫室,教學生畫畫。畫室一開就是三年,家人以為羅洲亮一生就會這樣安穩地度過了。然而,一條新聞讓羅洲亮再次踏上了遠行的道路……
玉扳指上臥貔貅
艱苦創業,苦盡甘來
2005年,央視一則關于云南瑞麗珠寶的新聞引起了羅洲亮的注意。屏幕上琳瑯滿目的各類玉石、精致巧妙的雕刻藝術,讓羅洲亮看到了一線商機。
“這既是我所喜愛的事業,又能改善當時的生活狀態,何樂而不為呢?”羅洲亮說,父親去世后,全家人僅憑著一間畫室過生活,吃飽穿暖沒問題,但若是想過得再好一些,就有些難了。兒子尚年幼,他必須得想點別的法子了。
聽了羅洲亮的想法,家人都反對。“你的腿不方便,去那么遠的地方,我們怎么能放心嘛?”母親不停地勸阻他,可已經鐵了心的羅洲亮并不打算回頭。正月初九那天,羅洲亮背上行囊,和哥哥坐上了去云南的火車……
到了瑞麗,羅洲亮租下了珠寶城附近的一處小屋住下,找了一處僅有幾平方米的木板樓二層做工作室。“那個房子很舊了,上樓踩得木梯都會嘎嘎作響。”羅洲亮說。
羅洲亮用身上的錢買了一臺鑼機、一臺八寸的切割機和一臺電子雕刻機,一切安裝好后,工作室就算正式開張了。
瑞麗對于羅洲亮兩兄弟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在這里,他們既沒有家,也沒有朋友,甚至想給他人雕上一塊玉,對方也不予理睬。
“想來也正常,那時我們既沒名氣,也沒精湛的技藝,又是外鄉來的。”于是,羅洲亮買來石材,切割、打磨、雕刻,再把雕成的作品展示給客戶看。時間長了,羅洲亮的技藝得到了提高,也漸漸有了越來越多的客戶。
創業的第一年是最艱難的,一年下來,兩兄弟幾乎沒有任何收入,錢用完了,就只好找家里人幫忙。在這樣的情況下,羅洲亮的姐姐一再要求他回家,做老本行。
2008年,羅洲亮搬出了小小的工作間,到珠寶城的一處寫字樓開設了一間工作室。可珠寶城地處鬧市,羅洲亮又偏愛安靜的工作環境。于是,2009年,他又將工作室搬離了珠寶城,移至城外的一處住房內。這時候的他在玉石雕刻圈里已經小有名氣,很多顧客找他做玉雕,其中甚至還有從香港、臺灣、上海遠道而來的顧客。
2016年,羅洲亮回到了資中,也將一身扎實的玉雕功夫一并帶了回來。目前,他經營著一家玉雕行,從事和田玉、緬甸翡翠、紅寶石等各種石材的雕刻。
金蟾
精益求精,打磨精品
從羅洲亮手中誕生的玉雕作品不計其數,其中人物、花鳥、書法類型的玉石雕刻作品最多。
“玉雕不同于一般雕刻,它講究精細、生動、準確。”羅洲亮告訴記者,一旦雕刻機開始在玉石上運作,雕刻的機會就僅此一次,雕刻者的使命就是利用這次機會,賦予玉石生機。
一般情況下,羅洲亮會先在紙上打草稿,然后畫在石上,再進行雕刻。“書法講究筆鋒,人物要注重面部刻畫,花草必須細刻紋路……”無論作品大小、簡繁,羅洲亮始終精益求精,認真細致地完成每一件作品。
最令羅洲亮滿意的作品,是那件被他視若珍寶的《九魚圖》。羅洲亮利用玉石本身的明暗當作荷塘里池水的深淺,透出的翠綠又當作高低不一的荷葉。其中,九條大小不同的錦鯉各踞一處,有的在荷花下嬉戲,有的在荷葉間穿梭,它們在羅洲亮的雕刻下自由翻騰著。
羅洲亮說,這件作品僅勞動成本就值上萬元,再加上玉石成本和藝術效果,價值就更高了,可他始終不舍將其賣出。
“做玉雕能使人心態平和,鍛煉意志,修養生性。”羅洲亮說,他從前是個急躁的人,但當他坐上工作臺,即使心情再浮躁,也會瞬間安靜下來。
回想曾經,羅洲亮說,很慶幸自己沒有被困境所打敗,一直堅持到了今天。他的人生和玉雕一樣,一塊玉石并非天生完美,它需要人的打磨、雕刻,才會變成閃閃發光的藝術品。
文章來源內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