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 | 分享到: | 來源: |
兔兒爺第五代傳人張忠強(右一)正向馬鋼(左一)等殘疾人教授彩塑技藝。
基地保留詳細的殘疾人創業輔導記錄。
在中外游客云集的什剎海,很多人對酒吧、餐飲文化如數家珍,卻不知道這里開設著北京第一家殘疾人工藝品商店。十年時間,這棟二層小樓見證了政府、社會組織、服務對象,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政策環境下,合力運營同一個公共空間的心路歷程。
從北京首個殘疾人手工藝品展銷中心,蛻變為北京首個殘疾人雙創基地。今天的殘疾人可以調動社會資源,在這里學到一技之長、樹立商業品牌,無論是先天殘疾還是后天殘疾,都不妨礙他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重拾自信與尊嚴。
十年之困
2007年,奧運會前夕。在距離銀錠橋不足30米的地方,北京第一家殘疾人手工藝品展銷中心誕生了。它叫“希聯圓夢”,地址是煙袋斜街73號。
借助奧運東風,希聯圓夢迅速走紅。這棟兩層樓的仿古建筑,接待了大量外賓、殘疾人運動員和游客,可謂“中國助殘領域的示范窗口”。如果說,煙袋斜街73號是“門臉兒”,那么設在西城區殘聯辦公樓地下一層的希聯圓夢產品制作基地就是“生產車間”。“前店后廠”的運營模式,構建了培訓、生產、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吸引了眼球,也讓殘疾人增加了收入。為規范經營,希聯圓夢還登記成立了盈利性公司和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然而到了2015年,當從事助殘服務多年的西城公益文化傳播中心主任陳哲以游客身份偶然走進希聯圓夢時,他看到另一番景象:殘疾人作品布滿灰塵,工作人員沒有銷售熱情,仿古窗戶四處漏風,展廳布局沒有設計,賣的東西是老三樣:串珠子、中國結、手工畫。昔日的美好創想和眼前的冷落門庭形成鮮明對比。
那是希聯圓夢最艱難的日子。奧運紅利過后,不具有市場價值的殘疾人手工藝品大量囤積。政策也發生變化,政府公務人員不得在企業或社會組織中兼職,身為公司法人的殘聯職工退出后,希聯圓夢陷入停滯狀態。很快,希聯圓夢的社會組織注銷、公司注銷,只剩場地。有人唏噓,但更多的人是不舍,煙袋斜街73號,還能重生嗎?
發力重生
要反思的是,老希聯圓夢是依賴殘聯,通過政府體制內自產自銷的運營方式獲得資金和資源,雖然背靠大樹好乘涼,但久而久之,與時俱進的活力式微。作為商品展銷空間,希聯圓夢沒有設計部、營銷部,雖然對殘疾人進行過制式技能培訓,強化了參與感,但也弱化了殘疾人手工藝品的商品屬性,東西賣不出去,怎么改善生活?
希聯圓夢再造計劃,首先明確場地屬性:既不能完全商業,也不能徹底公益,要社會化。殘疾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就要一起想辦法。同時,基地的產品設計、展示設計,營銷推廣也要有。
其次,把希聯圓夢打造成殘疾人的雙創基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殘疾人掌握技能后,可以在基地展銷產品,也可學習微店營銷。有條件自我創業的,請基地招募的創業導師進行指導。
讓人振奮的是,愿意為助殘事業出力的單位比想象得多。一家企業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對場地做了裝修;一家園藝公司提供了免費綠植;西城區第一圖書館有流動圖書配送功能,基地有了盲文書、心理類和技能類圖書。
愿意為殘疾人做實事的人也比想象得多。西城區精英多,在招聘創業導師的過程中,有金融公司管理層、品牌建設專家、互聯網營銷專家、人力資源和法務專家、非遺傳承人,完全可以引導殘疾人創業,對他們產品進行改良。
政府、社會組織、殘疾人及其照顧者等方面形成了“命運共同體”。2017年8月17日,北京市殘聯及西城區領導為“希聯圓夢”殘疾人雙創基地揭牌,一場多元社會力量參與的助殘服務開始。
無障礙創業
在陳哲看來,殘疾人不是社會的累贅,不論是先天性還是后天造成的殘疾,除身體缺陷以外,他們和大家一樣,都有過好日子和實現夢想的追求。
現在,殘疾人在基地享受到無障礙的創業指導。因各種原因不能到基地咨詢的,創業導師可以上門解答,也可建微信群互動,殘疾人是否具備創業條件將很快得到評估。
視障女孩孫纖(化名)想開一家寵物店,但家長希望她趕緊成家。孫纖無處訴說焦慮,甚至產生了心理問題。接到她的求助電話,基地工作人員將她的訴求發到創業導師群里,5位相關領域的導師立即“接單”,這里既有一對一輔導,也有導師團集體意見:一位創業學院的院長給她把握創業方案;一位外企中國區的采購總監給她解答選址開店問題;一位進出口公司的副總解答品牌營銷問題;一位人力資源專家解答用人發工資問題;一位心理咨詢師專門給孫纖和家人做心理疏導,這個創業“智囊團”不可謂不強大。
基地里,記者還見到身患脊髓瘤、尿毒癥的肢體殘疾人馬鋼。為補貼家用,他曾在街邊手編拖鞋感動網友。現在,他的商品在基地展賣,他也將成為創業導師,教其他殘疾人編鞋技藝,他自己也可以學習新技能。
羅心池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有先天性聽力障礙,但美術功底好。“兔兒爺”第五代傳人張忠強成為創業導師后,將她培養成彩塑文化的傳承人。“殘疾人群體中不乏多才多藝的人,而且很能吃苦,把非遺手藝傳承給她沒什么不妥。”張忠強說。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愛心企業家和資深調音師給基地捐來鋼琴,還籌劃給殘疾人開調音師培訓班。有些視障殘疾人聽力十分發達,如果掌握調音技術,將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未來走向
現在,西城區殘聯以政府購買的方式委托西城區公益文化傳播中心承擔希聯圓夢的運營工作,該中心屬合法登記的非營利社會組織。如果項目產生結余資金,不能自行分配,需將資金繼續用于助殘項目。
目前,希聯圓夢只有一名全職員工可從殘聯購買服務中提取工資,且最高工資不得超出城市平均工資的兩倍。對于創業導師及基地招募的志愿者來說,每次服務能領到非營利性補貼,以解決交通費,一頓工作餐的問題。
而對于向基地尋求幫助的殘疾朋友來說,他們享受的服務是全部免費的。現在,基地出售手工藝品產生的一萬六千多元收入,已全額返還到殘疾人手中。殘疾人創業成功,基地也不會收費,但會鼓勵他們,帶動其他人一起創業。
陳哲坦言:“全職做公益,需要養家糊口,也要有點兒小情懷。”他驕傲的是,盡管工藝工作工資不高,但最近三年中,團隊內辭職率為零。很多有專長的年輕人放棄其他公司的高薪,一門心思要把殘疾人服務好。
希聯圓夢的發展任務依然艱巨,破解老問題的辦法也有待時間檢驗,但目前來看,雙創基地的發展思路已走在全國前列,各地殘聯正借鑒經驗。如果這套辦法行之有效,可建立工作標準到外地推行,屆時將有更多殘疾人受益。
文章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