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 | 分享到: | 來源: |
“我并不覺得它們是一堆泥土,我覺得它們都有生命?!边@是滕州80后聾啞青年席維維在《創業自述》中寫下的一句話。
多年來,席維維、趙程程這對聾啞夫婦雖逐夢無聲,但癡迷陶藝。2016年10月,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們回到老家南沙河鎮馮東村,在家人的幫助下創辦了“維程陶藝”工作室。雖然還沒怎么盈利,但是這對聾啞夫婦依舊在自己狹窄的工作室內捏著陶藝、堅持著夢想……
席維維正在捏陶藝
席維維的妻子趙程程也癡迷陶藝
80后聾啞青年從小學繪畫 漂泊多年癡迷陶藝
人們常說,上帝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29歲的席維維是不幸的,2歲時因藥物中毒致殘。但他又是幸運的,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從小學繪畫、學習陶藝,而且在老師的介紹下認識了同樣熱愛陶藝的趙程程。相同的興趣愛好讓這對聾啞青年走到了一起,結婚生子,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日前,當大眾網記者走進席維維的工作室時,席維維、趙程程夫婦正在忙碌著。談起席維維,母親劉寶云一臉驕傲,“他從小學習就很好,雖然聽不見但是一直上到小學四年級才轉到聾啞學校,就連老師都感到不可思議。”
在滕州市聾啞小學,席維維的繪畫和舞蹈才能逐漸展現出來,后考入山東省特殊教育中等專業學校繼續深造。席維維在《創業自述》中寫道:“在學校里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發奮苦讀,刻苦學藝,逐一學習了國畫,木雕,編織,刻瓷等技藝,為日后的陶藝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把陶土讓人生出許多情愫,它讓我心喜若狂,內心的諸多情感似乎都找到了最好寄托。” 這句話道出了席維維對陶藝的情感。利用暑假,他獨自跑到博山陶藝工作室,拜訪老藝人,一邊學習手藝,一邊自主創作。2012年畢業后,席維維在濟南漢方陶藝工作室從事陶藝創作。2014年,席維維帶著妻子趙程程來到北京學習黑陶技術……
在工作臺上,大眾網記者注意到一本《老滕縣的記憶》畫稿。父親席遠剛告訴大眾網記者,這是兒子的一個目標,要捏出一套老滕縣風情的陶藝泥人。當問及為何要創作這套作品時,席維維在紙上認真的寫下一句話:“就是為了叫滕州人不能忘了滕州過去是什么樣子”。
正在捏制的陶藝作品
聾啞夫婦熱愛陶藝熱心公益 愿意幫助更多殘疾人
環顧這間簡陋的房子,二十余平方的工作室內擺滿了各種憨態可掬的陶藝泥人。一組組泥人規格不一、形體各異、惟妙惟肖,每個作品都是席維維夫婦親手捏制。
每天他們夫婦埋頭苦干,雖然相對無言,一個眼神一個手語,他們總是能夠讀懂對方,配合密切,沉浸在陶藝的世界里。工作室里,席維維夫婦正在趕制近期即將舉辦的滕州首屆愛心創意市集活動。他們將捐贈一批陶藝,義賣所得款項捐給殘疾人士。
當大眾網記者問及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時,他們夫妻倆用手語簡單交流后,趙程程在紙上寫下這么一段話:“我們愿望幫助殘疾人扶貧,我們為了滕州發展,比以前好,我們愿意做陶藝師,教小朋友學習陶藝,希望我們過日子幸福?!?/p>
雖然這段話表達不太通順,但是通過趙程程堅毅的目光和溫暖的微笑,我們似乎能感受到這對年輕聾啞夫婦熱愛公益。
“只要他們愿意捏,我就努力賺錢支持他們?!备赣H席遠剛堅定地說道。為了支持席維維創辦工作室,家人湊了三萬塊錢買了個烤爐。席遠剛粗略算了算,不算泥土原料費用,每次燒制約30個陶藝就要花費400元的煤氣費。
席遠剛說,自從去年他們回家創辦工作室,基本上沒什么收入,所捏陶藝作品也得通過義賣捐獻出去了,“哪怕我再累也所謂,只要孩子們愿意?!?/p>
樂觀的力量讓在于即使身處逆境,亦能愿意幫助他人。采訪中,大眾網記者沒看到席維維夫婦的在紙上寫過任何抱怨的言語。正如他在《創業自訴》中寫的那樣“我要用我的陶藝放飛我的夢想,憑著我不服輸的韌勁一步一個腳印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獨特的陶土藝術之路。在無聲的世界里尋找自己的夢想……… ”
陶藝作品《老年樂》
陶藝作品《十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