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25日 | 分享到: | 來源: |
清晨5點,獅城剛剛蘇醒,天還沒有亮透,但在位于市區海河路的果品批發市場上,一個一瘸一拐的身影卻已經開始忙碌起來。
他雙手環抱果箱,一步一踉蹌地往電三輪上一趟趟地搬運著水果。幾乎每天早晨,陳順利都會在殘疾同伴兒的幫助下,準點兒來這兒上貨。“練攤兒”的日子雖然很辛苦,但陳順利感覺快樂而充實。

自嘆——命運多舛
陳順利老家在獻縣,從他懂事的時候開始,他就知道自己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不僅說話說得晚,口齒不清,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手腳也不太聽使喚。
家人帶著年幼的陳順利去過很多醫院診治,但最終結果是腦癱。病癥直接影響到他的肢體協調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所幸智商影響不太嚴重。
和其他孩子的“不同”,曾讓陳順利沮喪苦惱,感嘆自己命運多舛。但性格要強的他,卻沒有自怨自艾,在父母的鼓勵下,他和其他孩子一樣走進了校園。讓人沒想到的是,陳順利的學習成績并不差,一路讀到了初中。但10年前,父親遭遇的一場事故,讓他們的平淡生活戛然而止。
事故直接導致父親的腰椎斷裂,但手術進行得及時,生命保住了,但卻喪失了勞動能力。隨后,老家在湖北的媽媽,撇下陳順利爺兒仨走了。當時陳順利只有15歲,弟弟才7歲。對于媽媽,他不愿多說,但話語間卻透著些許傷感。
自立——賺錢養家
家里的變故,讓陳順利瞬間長大了。看著讓疾病折磨得日漸衰老的父親,和剛剛步入校園的弟弟,陳順利決定輟學打工,用自己殘疾的身體撐起這個殘缺的家。
可對于一個患有腦癱的人來說,走入社會應聘打工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次次的碰壁,讓陳順利心里委屈,但為了父親每個月的醫藥費和弟弟的學雜費,他總是一次次地硬著頭皮往前沖。
工夫不負有心人,離家不遠的一家工廠接納了他,工作內容是給機械上擰螺絲。對于常人來說,這工作恐怕并不難,但對于陳順利來說,卻著實費勁。他恨自己干活不麻利,雙手不聽使喚。2014年,工廠不景氣,他失業了。
村里的一位殘疾人,陳順利叫她瑩瑩姐,介紹他到滄州陽光殘疾人服務中心學習手機維修和電腦應用。能有一技之長,以后可能就能找到好一點的工作了。懷揣著夢想,陳順利來到了陽光殘疾人服務中心。
為了省錢,他沒有在服務中心的食堂吃過飯,每頓他只吃兩元錢的燒餅加咸菜。學習的過程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手腳不靈活,手機維修和電腦應用都不適合他。
培訓結業后,通過老師閆樹靖的推薦,陳順利來到市區一家洗車行面試。面試的時候,老板一看他的身體狀況,就表示不同意。閆樹靖的愛人也在洗車行工作,他提出愿意分擔陳順利的工作,老板才勉強答應。雖然陳順利干活慢點兒,但是他工作踏實,肯吃苦,最終得到了老板的認可。
自強——來滄打拼
在外打工的時候,陳順利每個月都會將千元左右的工資分成幾份,一份給父親買藥,一份寄給住校讀初中的弟弟,他自己卻留下很少。日子剛剛轉入正軌,父親卻突然撒手人寰。
料理完家中的一切,陳順利回到滄州繼續打工供弟弟上學。但就在不久前,陳順利所在的車行拆遷了,他再一次失業。
家,沒了;工作,也沒了。17歲的弟弟陳自力不想讓哥哥太辛苦,輟學后前往保定的一家鞋廠打工去了。為了不給弟弟增加負擔,陳順利決定自己擺攤兒賣水果掙口飯吃。
在陽光殘疾人服務中心主任徐天亞的幫助下,陳順利買了輛二手電三輪和一臺二手電子秤,開始了“練攤兒”的日子。進貨、轉街、賣貨、收攤,每天陳順利總是勁頭十足,收入微薄,但卻能自力更生,這讓他有了存在感。
自信——為了夢想
“新鮮香蕉,新鮮香蕉,便宜啦!”8點,陳順利小攤兒上的破舊喇叭開始叫賣起來,聲音洪亮流暢,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原來因為口齒不清,這喇叭里的吆喝聲,是他請人幫忙錄制的。“我.……說不清,有個也……是賣水果的大哥幫我錄的。”說著陳順利憨憨地笑了起來。
早晨小路上行人少,來買香蕉的客人也不多,趁著這陣兒,陳順利一瘸一拐地在三輪車左右忙碌著。他把香蕉從箱子里拿出來,顫抖著雙手一把兒一把兒地擺放整齊,然后把空箱子拆放平整鋪到三輪車前,再擺上幾把兒香蕉。一切準備妥當,只等顧客上門。多位市民在了解陳順利的情況后,都主動放棄找零,但陳順利可不干,每次他總是說:“謝謝,再拿個香蕉吧。”
陳順利特別想通過本報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好心人:帶他走出小村莊的瑩瑩姐,幾乎每天都幫他上貨的徐艷紅、祁淑珍,幫他買二手電動車的陽光殘疾人服務中心主任徐天亞,還有陽光殘疾人服務中心的閆樹靖和他的老公李文何,以及農歷大年三十送他回獻縣老家的熱心人劉衛國。
為了生活如此辛苦的陳順利,對未來充滿了期望。他有個夢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開一家小小的水果店。
文章來源滄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