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3月15日 | 分享到: | 來源: |
幼年致殘,經過苦學從“剃頭匠”成長為“楚天名匠”。43歲的宋忠橋,現(xiàn)在不僅是4家美發(fā)店的老板,還先后收了近200名殘疾人,沒有收過一分錢。他對徒弟們的唯一要求,就是和他一起做義工。

圖為手把手為殘疾徒弟們做示范。
宋忠橋出生在蔡甸,兩歲時因為小兒麻痹癥右腿落下殘疾,至今都離不開拐杖。高中畢業(yè)后,他進了蔡甸張灣供銷社,但兩年后,因為供銷社改制下了崗。家里有個親戚是做剃頭匠的,宋忠橋便跟著他學起了理發(fā)。但因為殘疾,求職路備受冷眼。他回憶說,22歲那年,他去理發(fā)店找工作,卻因為被嫌棄“形象不好”被趕了出來。

圖為午飯都是在店里站著吃,宋忠橋給徒弟夾菜。
宋忠橋不言放棄,勤學苦練。1999年,他在湖北省職業(yè)技能大賽中拿了亞軍。“后來去參賽,不是冠軍就是亞軍。”指著店里一排排的獎杯,宋忠橋笑著說。在美發(fā)業(yè)內,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收入也越來越高。2006年,他帶著美發(fā)學校的學生在隨州街頭做義工時,一個腿有殘疾的孩子找了過來,希望能跟他學習理發(fā)。宋忠橋下定決心要收下他,并幫這個貧寒孩子補齊了學費。

圖為宋忠橋與徒弟交流。
從這個孩子開始,宋忠橋收的殘疾人徒弟越來越多。150元的頭模,一般只能用兩天,一年下來要用四五百個,每年花在殘疾學生們吃住、培訓上的錢都有一二十萬,但宋忠橋一直堅持。他說,看到這些孩子,他就會想到當年被一次次拒之門外的自己,“學會了這門手藝,他們至少可以自食其力。”

圖為宋忠橋和他的義工徒弟們。
宋忠橋的免費教學只有一個附加要求,跟著他做義工,去服務更多的人。2016年武漢夏汛,宋忠橋帶領30余學員前往消泗分洪區(qū)三個居民安置點——蔡甸四中、侏儒鎮(zhèn)中和玉賢野戰(zhàn)國防園,志愿為轉移群眾提供理發(fā)服務。當天,日頭高照,宋忠橋和義工隊員們汗水濕透衣衫,汗?jié)窳擞指桑闪擞譂瘢瑵M是白色汗?jié)n。

圖為宋忠橋在德國舉辦的比賽上的獲獎發(fā)型設計。
十多年的義工服務,走過了武漢的哪些社區(qū),宋忠橋自己都數(shù)不過來。他現(xiàn)在還打算辦一個流動義工站,他說,準備找一輛中巴車,改造成一臺理發(fā)車,這樣可以直接進社區(qū),更好地為居民服務。
文章來源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