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 分享到: | 來源: |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1月27日訊(浙江之聲記者吳迪報道)今年的浙江省兩會趕上一場大雪。天氣雖然寒冷,但是擋不住代表委員們履職的熱情。在他們看來,社會的文明進步離不開對殘疾朋友關愛的提升。如何讓殘疾人群體更好的收獲權益和幸福感,成了“兩會”熱議的話題。
省政協委員、浙江康復醫療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倪禮敏,今年帶來的提案是《關于建立盲人聾人等特定人群信息消費補貼制度的建議》。
記者了解到,從2016年開始,我省就開始推行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康復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此項制度預計覆蓋近80%的持證殘疾人,會有164萬人次殘疾人受益。而倪禮敏的提案是這一制度的有力推手。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讓我非常振奮。浙江的殘疾人事業這幾年發展的很快,不斷出臺有利于殘疾人的政策,可以說對殘疾人的關愛與日俱增。但是,我們還有一塊特殊群體,主要是視力障礙、聾啞人,他們是最困難的殘疾人群體。同樣需要與外界的溝通、接觸,需要獲得一定的信息消費補貼。”倪禮敏說。
2016年我省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以來,盲人和聾人生存狀況顯著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是根據生活自理能力和照護支出情況劃分補貼檔次的,一級視力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劃分在第二檔,二級視力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劃分在第三檔,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將重度聽力、言語殘疾人納入護理補貼發放對象。倪禮敏說,今年將繼續為這項制度的推進發出聲音,為特殊困難群體爭取更多的權益。
除了幫助特定人群爭取補貼外,倪禮敏對省政府推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也感受頗深。她說,辦理殘疾人證從“跑多次”到“跑一次”,給殘疾人群體提供極大便利。
“之前辦理殘疾人證需要先填一個表,然后再跑過來登記、做證,幾天后再過來拿,相對來說不方便。‘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來,各級殘聯系統不斷改進服務事項,提高服務能力,殘疾人到殘聯去辦證只需要跑一趟就可以,重度殘疾人甚至一次都不要跑。作為殘疾工作者,在方便了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是受益一方。”倪禮敏告訴記者。
省人大代表、杭州市首屆“愛心媽媽”徐琴也在默默做著奉獻。
徐琴是杭州市江干區彎灣托管中心主任,也是30個智障孩子共同的“媽媽”。她的目標就是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彎灣”也為全國中重度智障青年的托管教育和就業培訓開創了成功的先河。
本次省兩會,徐琴也帶來了自己的議案:“這次我帶來關于制定特殊教育幼兒園評定標準的建議。因為我們特殊孩子的幼兒園,如果按常規幼兒園的標準去評,會很不公平,因為很多地方存在差異。像場地、硬件設施,還有軟件課程等等,都有所不同。為了做好調研,一方面我從殘聯要來相關的研究數據,另外深入到各個幼兒園(包括特殊幼兒園),向幼兒園教師以及教育專家請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公益慈善事業;加強殘疾預防和康復服務,發展殘疾人事業。
聽完袁省長做的報告,徐琴表示很激動,但也感到肩上的壓力、責任更重了。徐琴說,有了政協委員這個新身份,今后要努力將壓力轉換為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我覺得最大的亮點,是把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推進到農村了。只有無障礙設施建設完善了,殘疾人才愿意走出家門,才能更好的接觸、融入到社會當中去。然后我們很高興的看到這一變化。我想把自己內心形成的壓力轉化為動力,爭取為更多的殘疾朋友作出貢獻。”徐琴說。
文章來源浙江網絡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