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 分享到: | 來源: |
2017年12月21日,北京朝陽區金臺西路的人行道上,原本的盲道被隨意停放的共享單車“占領”。
2017年12月21日,隨便停放的汽車擋住了北京朝陽區安苑路上盲道。
“幾百米的路程,每次獨自去做康復訓練都是一大難事。”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王大爺是腦梗塞患者,大病初愈卻也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遺癥。平時去醫院做康復訓練都有家人接送,但家人有急事的時候,只能自己“挪”著去,每一步都很艱辛。
這是殘疾人出行不便的一個縮影。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京各區的多家醫療機構、商城、電影院、地鐵站等公共場合,發現不少臺階缺扶手、坡道欠平緩、盲道被侵占。而隨處可見馬路沿、很多建筑門口的臺階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的高度,都讓殘疾人出行望而卻步……
無障礙設施成擺設 殘疾人出行困難
近年來,我國對于無障礙設施建設愈加重視。
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于今年年中發布的《2016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共有1623個市、縣、區系統開展了無障礙建設,開展無障礙建設檢查4904次,無障礙培訓3.2萬人次。
然而,現實卻并不“美好”。日前,由中國消費者協會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2017年百城無障礙設施調查體驗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無障礙設施整體普及率僅為40%,無障礙設施往往被占為他用,成了“擺設”。
記者探訪發現,北京市多數公共場合的無障礙設施都存在數量不足、維護不及時、設施被占用等問題。
在10號線知春里站附近,不少共享自行車橫跨盲道,拐角處盲道基本被自行車堵死,共享自行車“占道”成了常態。而沒有被“堵塞”的盲道,也存在地面凹凸不平、盲道正對出口等安全隱患。
家住知春里附近的一位盲人馮女士平時就不常出門。“我出門的時候,常常被盲道上的障礙物絆倒,就我個人感覺而言,街上盲道很‘危險’,還是不出門的好。”馮女士告訴記者。
成了障礙的,不只是盲道。記者發現,北京市多個地鐵站的無障礙設施大多集中于一個進出站口,而且沒有明顯標識;很多站口都是多階樓梯,沒有直梯或手扶梯。
由于腿部疾病,常年靠輪椅出行的薛先生就深有體會。“有時候好不容易到了地鐵口,才發現無障礙設施在其他口,要想坐車只能再去另外的口,遇到一些‘老站’,只能由家人先行下去聯系地鐵工作人員啟動輪椅升降平臺,遇到特殊情況家人得將人和輪椅一齊抬下樓。出了門,太難了。”薛先生說,“還有很多商場、超市要不沒有設置無障礙坡道,要不坡度太陡,使出全身力氣搖輪椅也上不去。”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李先生也有相似感受。“自打坐了輪椅,就再也沒去過電影院。”李先生頗為遺憾,“幾乎每家電影院都有臺階,輪椅都進不去,想要看電影,除非買第一排的票,但眼睛又受不了。”而且上廁所也是一件麻煩事。“有的殘疾人廁位太窄,輪椅進不去,只能忍著回家解決。”
記者走訪時還發現,一些超市、人行道出入口處設置護欄,這給部分人群出行也帶來了不便。
日前,記者在華業國際中心附近的一家超市看到,1名推著嬰兒車的女士進入超市遇到了麻煩。由于超市入口附近的馬路沿前設置了一排間隔50厘米的路障,該女士只好將嬰兒車交由旁邊的工作人員看管,自己抱著寶寶進入超市。而這樣的出入口對于坐輪椅出行的殘疾人來說,可以說是“攔路虎”。
在采訪中,多位殘疾人士都向記者表示,如果戶外條件允許,他們非常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而不是整天呆在家里等待。“但是,出門處處不便,也就變‘宅’了。”
這些殘疾人士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心聲,希望無障礙設施能更完善,讓他們出行更加方便,生活更有獲得感。
無障礙設施建設為何會“跑偏”
記者從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獲悉,截至2016年,全國共出臺了451個省、地市、縣級無障礙建設與管理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然而,在這400多部法規下,我國的無障礙設施建設仍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事實上,早在2012年,國務院就頒布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其中對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規范、改造要求、管理和法律責任都作了規定。經過多年的發展,包括盲道、殘疾人通道、無障礙廁所等在內的無障礙設施建設確實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對殘疾人而言,一旦出行參與社會活動,在可能涉及到的所有方面,只要無障礙環境上有一個“點”做的不夠,都會讓這樣的出行望而卻步。”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喬慶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某建筑研究院的一位設計師告訴記者,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施工、監理、驗收的各個環節都會出現些紕漏,比如坡道規定了角度,施工時可能預留的長度不夠,只能把坡度升上去;或者甲方考慮到成本問題自行更改方案或取消。他表示,無障礙設施實際改造過程還涉及城市規劃、設計及管理等部門,各部門間工作協調和推進方式不統一,對企業的監督監管工作難統一,也使得很多場所無障礙設施建設難度較大。
不僅如此,很多地方對于無障礙設施的管理也跟不上,容易出現問題。“有些城市管理者沒有真正將無障礙設施作為保障殘疾人出行的必備條件,而是作為‘面子工程’,在管理上存在缺位現象。如對于個人和商鋪占用無障礙設施的不當行為,城管部門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和處罰,甚至習以為常、視而不見,難以保證該類無障礙設施為真正需要的人所用。”喬慶梅說。
也有專家表示,有些無障礙設施的修建,忽略了使用人群的真正需求,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
種種原因疊加在一起,也就使得無障礙設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無障礙環境 獲益的不單是殘疾人
從事建筑裝飾行業的鄧先生前不久在工作中傷了腿,一段時間內需靠輪椅出行。“平時根本沒有察覺到,這下坐了輪椅,才發現無障礙設施是多么的重要,這并不僅僅是為殘疾人服務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用到。”
可見,無障礙環境的受益者,并不只有殘障人士,對于身體不便的老人、懷孕的準媽媽以及意外受傷的傷者,無障礙的環境同樣十分重要。
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曾公開表示:“無障礙不僅僅是一個臺階、一條盲道,而應該是一項充滿人性關懷的工作。發展無障礙實際上是消除歧視,是尊重生命、維護權利和擁有尊嚴的充分體現。”
“提起無障礙設施,人們常常會聯想到殘疾人,其實這是不妥的。”喬慶梅坦言,“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對所有人都應當無障礙。”
她表示,無障礙設施普及是關乎殘疾人士權益的良心工程,更是關乎全民生活質量的民心工程。政府職能部門,應主動作為,從規劃、驗收、監管等方面推進無障礙設施的普及;開發商、商家等企業也應根據法規條例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及時做好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工作;而作為普通民眾,可以參加一些接觸和體驗殘疾人生活的活動,切身感受到其生活不易,更加關注無障礙設施的普及;鼓勵殘疾人士主動走出來參與社會生活,對提高無障礙設施的可利用性,形成督促。“唯有社會形成合力,無障礙設施普及的障礙才會被逐一消除,無障礙才能設施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好’”。
鏈接:
《無障礙環境建設“十三五”實施方案》提出的任務目標
——以解決殘疾人、老年人無障礙日常出行、獲取信息為重點,全面提升城鄉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落實《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推進無障礙設施規范化、系統化建設,加快推進政府機關、學校、社區、旅游景區、社會福利、公共交通等公共場所和設施的無障礙改造,深入開展信息交流無障礙建設,穩步推進農村地區無障礙環境建設。
——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相關政策標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交通、教育、金融、旅游、食品藥品、信息網絡、緊急避險和應急疏散等行業和領域出臺一系列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政策、標準,健全無障礙基本公共服務,為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獲得公共服務創造更好條件。
——解決影響殘疾人、老年人日常起居、基本生活的家庭環境障礙,為殘疾人實現全面小康奠定物質基礎。切實加大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工作力度,通過多種措施,推動各地全面開展殘疾人、老年人家庭無障礙改造。
文章來源中國城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