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 | 分享到: | 來源: |
工作人員展示康復外骨骼機器人
志愿者試用康復外骨骼機器人
國內康復機器人有新動態。近日,深圳市邁步機器人科技公司(以下簡稱“邁步機器人”)發布其外骨骼機器人產品———BEAR H1,吸引了不少從業者的關注。據南都記者了解,與北京大艾機器人和上海傅利葉智能不同,此次邁步機器人運用了柔性驅動器。業內人士認為,柔性驅動器下的人機交互,在康復訓練中會更友好、安全、穩定,同時也為機器人解鎖了更多“親近人的場景”。
康復與機器人的連接
康復機器人是輔助人體完成肢體動作,實現助殘行走、康復治療、負重行走、減輕勞動強度等功能的一種醫用機器人。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走入了康復醫療的服務范圍。
據介紹,新發布的BEAR H1擁有帶動力的6關節(雙側髖、膝、踝),和髖部旋轉輔助關節,可實現自然步態,適合身高150-190厘米之間、體重小于85公斤的患者使用,并且其外骨骼尺寸可調,步態監測評估系統,還可通過觸摸屏實時展示。
深圳邁步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CEO陳功介紹,國外的康復機器人多是針對截癱,而非老年病患者,隨著中國人老年病病患的增加,利用康復機器人進行康復訓練是重點。康復外骨骼機器人市場定位人群是腦中風或不完全截癱者。
“康復需要重復性、任務導向性、精準的訓練,對理療師的需求與要求非常高。”在發布會當日舉辦的論壇上,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鄧復旦表示,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基礎上,讓擁有人工智能的康復機器人加入康復訓練之中,是理想的選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云輝也認為,機器人在醫療事業中,與手術、術后恢復、康復等場景的結合是重點,“機器人相對于人,在重復性、精度方面有天然的優勢,而智能性比較差。如若能把醫生的智能轉化到機器人上,那么潛力將會被很大釋放。”
陳功介紹,康復外骨骼機器人裝了很多傳感器,在實時檢測人體的運動狀態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特定的人工智能的算法,預測人體的意圖,比如想走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包括想邁左腿還是右腿以及想走想停等。這些信息都會被記錄,用于日后在控制機器人中使用。
深企研發的柔性驅動器,
拓展行業想象空間
機器人有能力對人體造成損傷,這是限制機器人走近人類的重要原因。目前,柔性驅動器有望改變它。陳功告訴南都記者,柔性驅動器利用其本身的結構,柔性處理人與機器的交互關系,搭配上算法,可以實現一定的康復策略,達到康復的目的。據悉,與剛性驅動不同,在機器人上加載柔性驅動器,不僅提高了力控制時候的穩定性和精度,更極大提升了安全性,節省了能量消耗。
聯想創投集團董事總經理梁穎認為,相較于一般外骨骼機器人,它的核心部件———柔性驅動器———在未來的市場更大。“它是一個具有平臺性價值的機器人部件,能解決人機交互中機器人不穩定的問題,想象空間也更大。”深創投創業投資發展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朱明也認為,柔性驅動器對人的力量有感知,具備緩沖的效果,在機器與人的接觸中,不會對人產生傷害,目前看來很獨到。“長期看,外骨骼機器人使用柔性驅動器的價值很明顯;短期看,從認證到工廠化體系的建設時間長,投資回報的周期也會長,存在風險,但不影響對于公司后期成長性的判斷。”
業內:外骨骼機器人市場已非常擁擠
來自興業證券的研報顯示,2020年全球康復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7.3億美元,復合平均增長率為24 .51%.而第三方咨詢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也給出預測,未來5年廣義康復機器人的年復合增長率約為37%,其中康復機器人年復合增長率為21%,外骨骼機器人年復合增長率為47%,遠高于其他類別的醫療機器人的平均增速。
盡管如此,研究機構對于康復機器人的樂觀判斷多基于歐美發達的保險體系,要落實到中國,還要著眼于中國的市場現狀。深圳瀚翔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鋒坦言,目前外骨骼機器人這個狹窄的市場已經非常擁擠,且重疊率很高,“一到兩年后行業洗牌,全世界只會剩下一到兩家公司,技術和價格有優勢的企業會在賽道上勝出。”
據南都記者了解,以外骨骼為代表的康復機器人,在技術應用性上,已經超過在醫療上的實用性,行業的全球龍頭企業一年的銷售量也只在250臺-300臺之間。徐鋒解釋說,歐美康復機器人企業受制于單品需求量小、成本降不下來的影響,即便有高精尖的技術,市場方向還沒有找到。
據悉,以色列Rewalk Robotics和日本Cyberdyne是目前全球最成功的康復外骨骼機器人企業。它們旗下兩款外骨骼機器人,平均一臺機器人的價格為60萬- 100萬元左右,甚至有同類產品價格高達250萬元人民幣,往往只能通過租賃的方式供需求者使用。
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的康復外骨骼機器人由于沒有參考價格體系,因此單價在25萬- 50萬元人民幣這一區間內。徐鋒認為,國內外骨骼機器人要在降低成本、增加可穿戴性上下功夫,同時也爭取在政策層面上得到醫保的覆蓋。
陳功表示,由于康復外骨骼機器人針對的銷售對象是國內的醫院和康復機構,暫時還不是普通消費者,因而能否得到醫保的支持,對產品進入醫院臨床和后期的銷售都比較重要,“國內的醫保政策一直在變化,如果用發展的眼光看,康復外骨骼機器人終會有一天被納入醫保體系,造福一般人群”。
行業觀察
康復機器人行業前景雖好,困難也不少
據南都記者了解,雖然康復機器人是未來康復訓練的主力軍,但康復機器人的發展也不是一片坦途。
在外骨骼機器人的生產中,企業要組建GMP標準體系,即醫療器械要求的工廠體系。康復機器人企業要實現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從廠房到地面、設備、人員和培訓、衛生、空氣和水的純化、生產和文件等,都要建立起被認可的GMP標準體系。
此外,在國內外骨骼機器人的技術水平與國外企業并跑的情況下,要加快得到國外的認可,比如產品拿到FDA的認證。據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江蘇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勵建安介紹,國外康復機器人的龍頭企業,以色列的Rewalk與美國的Ekso都已經取得該認證。
康復機器人在國內要發展,還需要得到國內有關部門的認可和支持。以外骨骼機器人為例,上海傅利葉智能CEO顧捷表示,由于產品屬于二類醫療器械,因此需要向食藥監部門申請注冊,而從臨床試驗到通過國家創新醫療器械通道拿到注冊證,大概需要一年多時間。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