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 分享到: | 來源: |
冬日,小村,農家,窗下。一個男人坐在輪椅上,沐浴在暖陽里。他叫陶振宇,固安縣前西湖村人,今年47歲。
時至今日, 這場意外之火已經過去19年, 陶振宇從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教師變成了一個失去左臂、右腿的殘疾人。幸運的是,在他最艱難的時候,家鄉領導和親朋好友送來了幫助,大家積極為他捐款捐物。最后,在各界熱心人士的關懷和父母的鼓勵下,他終于艱難地挺了過來。 2002年起,陶振宇走出陰霾,將自己的知識奉獻給社會,傳遞愛心。16年來,他義務輔導中小學生,開辦廣播站,開設健康講座……他的身體雖然殘疾,卻閃爍出最光輝的人生價值。 近日,記者來到前西湖村,傾聽了他的勵志故事和公益情懷。
噩夢降臨:他歷經8次手術才保住性命
1971 年,陶振宇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家,他的母親李月俠是一位鄉村教師,父親務農。陶振宇和妹妹從小對教育事業感興趣,立志做一名教師。1992年,他畢業于廊坊師專(今廊坊師范學院)中文系,被分配到馬莊中學任教。4年后,他調入固安縣職教中心。“我要趁著最好的時光,充實自己的知識,成為一個好老師。”這是陶振宇對自己的要求。早在1994年,他就參加了成人高考,考上了河北師范大學。1999年初,陶振宇一邊教書一邊利用業余時間準備考研。然而,他怎么也沒想到,這年冬天,厄運降臨了。
1999 年12月31日晚,陶振宇患上了感冒。當時正是元旦假期,他一邊在家休息一邊給學生出題,準備半個月后的考試。夜深了,北風呼嘯,陶振宇的臥室依然冰冷,他勉強進入了夢鄉。母親李月俠擔心他受凍,給兒子加了一床棉被,把一個煤爐搬到了他的床前。
第二天早上,李月俠睡醒了,她聞到了一股焦糊味,趕緊奔向兒子的臥室。一推開門,她看到,陶振宇的臥室煙霧彌漫,部分被褥、衣服已經燒成灰了,她一摸床是空的,再低頭一看,兒子躺在了地上,陷入了昏迷,呼吸微弱,大半個身子被燒焦了。
當天,陶振宇被送到了北京城建醫院,專家確診他為一氧化碳中毒,肺、肝、腎被焦布濃煙熏熗中毒,吸入性損傷,燒傷面積達75%,雙下肢、左上肢、軀干深Ⅲ度燒傷。在住院的156天里,陶振宇歷經8次手術,失去了左臂和右腿。左腿雖然保留了,但神經已被燒斷。李月俠也經歷了最難熬的時光,在她的記憶里,醫院的紗布、護理墊、血液似乎永遠不夠兒子用。
一段時間后,陶振宇徹底清醒了。他漸漸發現,自己竟然被截肢了,舉手、抬足、翻身……這些簡單的動作一下子變得遙不可及。從一個健全人到重度肢殘,他經受著巨大的心理落差,幾度想到輕生:“活著沒意思,自己不僅不能照顧父母,反而還需要父母照顧。”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職業理想的破滅和對未來的絕望。他心如死灰,連續十多天不吃飯。白天,他直勾勾地盯著天花板發呆,夜里,他一個人默默流淚。
八方救助:人間大愛讓他涅槃重生
就在陶振宇心如死灰的時候,李月俠含淚勸說他:“醫護人員不嫌臟、不嫌累地給你治療,大伙圖什么?不就是能夠讓你早日康復嗎?為了搶救你,有個大夫八天八夜沒有回家。醫院還破例將一次性交清的住院押金改完分期付款。”這句話點醒了陶振宇。
在母親接下來的講述中,陶振宇臉上的表情由吃驚變成了感動。原來,陶振宇被燒傷的消息傳出去后,他所在的學校、縣教育局、村街等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捐款,就連母親、妹妹所任職學校的師生們也捐了錢。
“那一天清晨,家里和鄉親們急忙湊了5萬元,把我送到了北京。我住院后,為了籌集住院押金,縣職教中心師生員工共為我捐款5781.2元。時任教育局局長的李國強立即召集4處國辦中小學校長開會,號召大家捐款,并指示縣教育工會負責辦理捐款事項。過了不久,他們就把14554.6元善款送到了我的家中。我媽媽是固安鎮的小學教師,她的學生們也捐出了263.9元。我妹妹陶振華在固安縣北馬鄉中學教英語,鄉教辦室和學校也組織師生捐款,送來了1031.9元。曾經的師專舍友們連夜趕到北京,送去了食物、補品和3000多元,更送來了勝似手足的同窗情……”愛心不斷傳遞,令陶振宇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在他日后寫下的《永恒的真情》的文章中,他把這些名字和善舉一筆一劃地記錄了下來。
面對這些鼓勵,陶振宇爆發出強烈的求生欲望,他認真配合治療,頑強與傷殘抗爭,反復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活著不是為了痛苦》《自強之歌》等書籍,激勵自己自強奮進。
陶振宇出院回家后,愛心仍沒有停止。2001年6月21日,固安縣殘聯請來北京的中醫專家為其治療,捐助治療燒傷的珍貴中藥50多副,捐贈了輪椅。2002年4月28日,美國“瓊尼”慈善機構的中方代表鮑勃先生等人,在中國殘聯部門的陪同下,為陶振宇送來了輪椅和來自大洋彼岸的問候。時任固安縣城關派出所副所長的劉承興不僅送來了慰問品和慰問金,他還經常用輪椅推著陶振宇去外面散心……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懷令陶振宇一家渡過了難關。
回報鄉里:他用單翼抒展公益情懷
適應了身體的狀況后,陶振宇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我還能做點什么呢?雖然他已不能再站上講臺,但教師的職業責任感令他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將知識無償奉獻給社會。
2002年6月,陶振宇開始義務為本村及鄰村的中小學生補課。至今,經他輔導的學生已經超過100人。這些孩子大多考取了心儀的學校,人生也被知識改變了。為減輕生活負擔,更好地照顧兒子,2004年,李月俠把在祖家場村開辦的幼兒園搬到了前西湖村,更名為童樂幼兒園。陶振宇本著服務鄉鄰的宗旨,將幼兒園的收費標準定的非常低,對困難家庭的孩子還減免費用。他發揮專長,為孩子們創作了大量的兒歌、童謠和童話故事,傳遞愛黨愛國、孝敬父母等內容。他還利用節假日和重要紀念日,組織孩子們開展各項活動。
然而,陶振宇并不滿足眼前的事。他發現,科學知識在農業生產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于是決定開辦一個廣播站,傳遞農業科技知識。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縣委宣傳部門的肯定與支持。有關單位和部門了解到他缺少設備、資金、廣播資料和技術時,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很快,陶振宇自學了廣播技術,制定了廣播計劃,2005年4月18日,前西湖樂農廣播站正式成立。他不斷調整播出內容,播送文藝節目、三農政策、市場行情、法律案例等。截至2017年4月21日,他寫下了兩本厚厚的廣播日志,播出了168期內容。12年里,聽陶振宇的廣播成了村民們的生活習慣,人們學到了不少農業知識,有人聽到廣播的市場信息后,把自家滯銷的西紅柿成功銷售到了北京。
2007 年12月份,看到有村民急需農業科技資料,陶振宇還在家中開設了樂農科技閱覽室,把別人捐贈的還有自己珍藏的近千本報刊書籍免費供村民們借閱。2015年4月份,考慮到村里的留守老人越來越多,他開設了健康講座,每兩周講一次,吸引了不少村民參加。2017年12月29日,他還開設了“健美夕陽”微信公眾號,義務傳播健康養生知識。此外,他還把愛心奉獻給了更多人,只要殘疾人朋友有難,或社會組織捐款活動,他都慷慨解囊。
多年來,這些工作都靠陶振宇的一只手完成,他的左腿一直沒恢復好,坐時間久了,腿就腫了,傷口就會崩開。由于移植的皮膚沒毛孔,不會排汗,到了夏天,他身上一半是熱的,一半是冷的。即使這樣,他依然樂此不疲。在政府、媒體的宣傳下,他的故事被更多人熟知,他陸續獲得感動廊坊十大人物、固安縣殘疾人自強模范、固安青年榜樣等榮譽稱號。
暢談未來:生命不息公益不止
采訪中,隔壁的屋里傳來幾聲嬰兒的咿呀聲,隨后,一個笑容滿面的女人抱著一個男嬰緩緩走進客廳。陶振宇看到后,眼神里充滿無限的溫柔。如今,他不再只身一人,而是有了家庭,有了生命的延續。
其實,自從殘疾后,陶振宇早已對婚姻不再奢望:“如果找殘疾人,我們兩個都需要他人照顧,如果找健全人,誰看得上我呢?”當地殘聯部門給他介紹了很多姑娘,但都沒有結果。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網絡上認識到了現在的妻子、貴州人謝金妹。謝金妹的婚姻很不幸,育有一個女兒。在閑談中,兩個人敞開心扉,像朋友一樣鼓勵對方。2014年,在陶振宇的介紹下,她來到李月俠的幼兒園打工。2015年,幼兒園停辦,陶振宇就把她介紹到了一家超市工作。2016年,謝金妹與前夫離婚。在之后的相處中,令陶振宇意外的是,身體健全的謝金妹表示想嫁給他。
2016年10月,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中,陶振宇與謝金妹結婚了。2017年10月15日,陶振宇的兒子出生。看到活潑可愛的寶寶,陶振宇感慨萬分,他給兒子取了一個小名叫“天賜”。“沒有社會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二次生命,也就沒有這個孩子。我早已把這么多年來感受到的愛認真記錄了下來,等他懂事了,就講給他聽。我希望兒子明白,他是在一個多么溫暖的環境下長大的。”陶振宇說。 談到兒子的未來,他希望把兒子培養成材,讓他做一個正直、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天賜有一個完美、光明的人生,是全家的希望!”
轉眼間,19年過去了,在此期間,陶振宇痛苦過、哭泣過、失落過,但他還是戰勝了人生的不完美,向命運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價值。直到今天,他的公益事業仍然不停歇。新年伊始,他定下了新的要求。“生命不息,公益不止,未來的路更長,要做的事情也更多,我會繼續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回報社會,感恩社會,奉獻社會。”陶振宇堅定的對記者說。
文章來源于廊坊傳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