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 | 分享到: | 來源: |
成坤鳥籠制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全家福”(前排左四為張坤)。
“轟轟……”1月15日,凱里市灣水巖寨村鳥籠廠車間里,拄著雙拐的村民張坤正在打孔機前,教同為殘疾人的年輕小伙楊華操作電腦自動控制機器。
“鳥籠內的圓圈,以前,用鐵鉤刮內部,現用內刮機,快得很!”張坤欣然說,楊華很聽話,人又謙虛,反應非常敏捷,做得最標準。
在車間墻壁上,兩條“全州2017年脫貧攻堅十佳艱苦奮斗脫貧家庭”“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紅綬帶格外醒目。
“身為殘疾人,現在也能與健全的成功人士一起開會,感動不已。”張坤發自肺腑地說,我們殘疾人只要肯努力,沒有什么做不成的。
15年前,由于一場車禍,奪去了張坤健全的雙腿。經鑒定為二級傷殘。
張坤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妻子竟提出離婚,拋棄僅3歲的女兒和七旬母親。
生活的艱難,曾讓他多次痛不欲生。他安慰自己說:“雖然殘疾了,掙不到錢,但不能讓可的愛女兒沒父親……”
一晃6年時間過去了,經治療、磨練,一天,張坤撐起床,倚著墻,終于奇跡般站了起來。
那年,他在醫院陪護母親期間,偶然與來此探望的表兄提及編制鳥籠一事,張坤受到啟迪。
于是,他向表兄拜師學藝,一個多月后,他基本掌握了鳥籠制作工藝。
由于女兒考上高中到凱里上學,張坤也搬至凱里火車站租住民房,一邊照顧女兒上學,一邊編制鳥籠掙生活費。
他說,除去成本,一個鳥籠凈得百把塊錢左右。
2015年,腦子靈活的他,通過制作和售賣鳥籠,收入8余萬元。同時,獲得農村危改補助,蓋起了小洋房,買了一輛殘疾人小轎車,光榮地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2017年春天,經村支書及駐村第一書記三次邀請后,張坤決定回村里開辦鳥籠加工廠,幫助和他一樣殘疾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以前,我得到好心人幫助,深深體會到殘疾人生活的不易和艱難。”張坤感觸頗深。
建一個廠不容易,場地、資金、設備在哪里?
“場地暫時可在村民張占錢新建的一樓,我們村支兩委去協調,資金大家湊。”村支書張紹勇滿口答應,但技術培訓,要求張坤挑大梁。
當年5月,凱里市成坤鳥籠制作農民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張坤擔任理事長。
目前,有社員22人。其中,殘疾人1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一共籌資12萬元。
經張坤手把手地培訓后,有的當工人,有的做管理員。張坤自籌資金5萬余元,購買鳥籠制作機器設備。
投產以來,每月生產鳥籠600個,遠銷貴陽、重慶、昆明等地,收入7萬余元,工人工資增加到1500元。
“每月工資1000多元,真是做夢都沒有想到,身為殘疾人,在家門口也有活干。”殘疾人楊光智高興地說。
如今,張坤有房有車,女兒考上了大學,自己還找到了伴侶,稱心如意,一家人和和美美。
2017年,當地政府已爭取到扶貧資金50萬元,正在協調土地,規劃設計,籌劃鳥籠工廠建設。
張坤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創業事跡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017年,張坤先后被評為黔東南州2017年脫貧攻堅“十佳艱苦奮斗脫貧家庭”“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文章來源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