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 | 分享到: | 來源: |
產前超聲檢查,是最常規的產檢手段。
孕期的產檢無一遺漏,然而初生嬰兒卻“畸形”,這對于新生兒父母來說是巨大打擊。近日,深圳連發兩單因產前診斷而產生的糾紛。為何產前超聲“未見明顯異常”卻產下“畸形兒”?
近日,記者采訪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深圳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主任、衛生部全國產前診斷專家組成員李勝利教授。李勝利教授全面解答了關于產前超聲檢查的種種疑問,他指出,產前超聲檢查存在局限性,除了六大類嚴重畸形,其他胎兒畸形的產前超聲檢出率約為50%~70%。部分胎兒畸形產前超聲檢出率極低。
產前超聲檢查對胎兒“有害”?專家:尚無這方面證據
父母第一反應是質疑孕期超聲檢查的安全性。
李勝利說,目前研究表明診斷性產前超聲檢查是一種無創安全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尚無明確證據證明超聲檢查可導致胎兒畸形或引起胎兒生長受限。
孕期三個重要的超聲檢查時間段分別為孕早期(孕11—13+6周)、孕中期(孕18—26周)、孕晚期(孕32—36周)。每次產前超聲檢查的時間、目的、孕周不同,檢查的內容也不同。孕期不同,產前超聲檢查種類、級別不同,檢查的內容也不同。
孕期超聲檢查能確認篩查出六大類嚴重疾病
以孕期為軸分為早孕期和中晚孕期超聲檢查。
早孕期超聲檢查時間為11—13+6周,可行頸后透明層(NT)檢查及某些嚴重結構畸形的篩查,目前,NT是篩查胎兒唐氏綜合癥的一個重要指標。
中晚孕期的超聲檢查則根據級別不同,檢查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李勝利說,一般的產前超聲檢查(I級)是對胎兒進行生物學測量,包括胎兒大小、頭圍、腹圍、產婦羊水和胎盤狀況,該檢查雖然不篩查胎兒畸形,但隨著孕期的推移,通過對胎兒生物學數據測量的監測,對于某些晚發性疾病如小頭畸形、腦積水等或被發現。還有重要的“大排畸”的常規產前超聲檢查(II級),于18周至26周進行,篩查國家衛計委規定的六大類嚴重胎兒畸形,包括無腦畸形、嚴重腦膨出、嚴重開放性脊柱裂、嚴重胸腹壁缺損內臟外翻、致死性軟骨發育不良、單腔心。這也是產前超聲檢查的主要目的所在。
這六大類嚴重疾病是難治愈,可被超聲檢查出的,是超聲醫生必備的技能,基本能在18周至26周左右被確認,不會隨時間而產生變化。還有系統產前超聲檢查(III級),該檢查通常于孕18周至26周進行,會對胎兒進行檢查的結構包括顱腦、唇、鼻、眼、心臟、肝、胃、腎、膀胱、腸、腹壁、脊柱和四肢(不包括手指、足趾)。
產前超聲檢查雖存局限,但不能否定產檢重要性
明明產前超聲檢查一樣不落,但胎兒出生后仍然發現有疾病,這可能嗎?
李勝利說,除了六大類嚴重畸形,其他胎兒畸形的產前超聲檢出率約為50%~70%。部分胎兒畸形產前超聲檢出率極低。在超聲檢查結果“未見明顯異常”或“沒有發生胎兒異常”并不代表孩子出生后“一切正常”,只代表檢查當時胎兒結構形態學上未顯現明顯異常。本次超聲檢查內容均反映在檢查報告的“超聲描述”中,沒有描述的胎兒結構不在本次超聲檢查范圍內。
受胎兒體位、目前的技術限制、羊水狀況、孕產婦的身體狀況等多方面影響,如胎兒耳、耳道、腕骨、掌骨、指骨、距骨、跗骨、甲狀腺、內外生殖器、脊髓、神經、關節等眾多的人體結構尚不能作為產前超聲檢查項目進行常規檢查。
李勝利以“多指”、“并指”為例,在產前超聲檢查中,胎兒大多數情況是握緊拳頭,而超聲檢查時,探頭實際上是像小刀一般對胎兒進行“切片式”的建構,醫生只能獲悉胎兒手的各種“切片”,醫生能夠確定的是胎兒是否有拳頭,無法明確手指的數目、長短、能否分開等狀況。胎兒偶然張開手掌時,醫生能檢出手指情況,但概率小。以“小耳、耳道閉鎖”為例,胎兒在母親腹中最常見的胎位是左枕前位、右枕前位、左枕后位、右枕后位,孩子處于這些胎位時,近探頭側的耳朵正好貼住母親腹壁后方的子宮前壁而不能顯示清楚,對側的耳朵被寶寶的頭骨遮擋不能顯示,所以超聲檢查很難檢出“小耳、耳道閉鎖”等疾病。
超聲不能顯示胎兒染色體,亦不能監測胎兒智力、視力、聽力、運動功能、代謝性疾病等。已經檢查的胎兒結構形態無異常,不能說明這些結構功能無異常。胎兒的生長發育是逐漸成熟的過程,每次的超聲檢查結果只代表當時的生長發育水平,不能預測胎兒未來。胎兒畸形也是動態發展過程,出生時能見到的畸形,胎兒期超聲影像不一定能顯示出來,即有些胎兒畸形在沒發展到一定階段或程度時,產前超聲檢查難以發現。李勝利以先天性巨腸結為例,胎兒在腹中時只喝羊水,羊水在小腸內基本已經被吸收,到大腸內的胎糞很少,不足以對腸道形成壓力,也就無法擴張腸道,超聲檢查就無法獲知胎兒是否患有巨腸結,胎兒出生后大腸內糞便明顯增加,巨腸結的癥狀才會真正顯現出來,直腸閉鎖、肛門閉鎖等同理。
產前超聲檢查存在局限性,那是否就否定產檢的作用?李勝利說,產前診斷的意義很大,能篩查出具有消耗型的6大類疾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小兒生存的嚴重疾病,產檢仍是產婦孕期的重要事項。
文章來源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