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 分享到: | 來源: |
殘友集團副董事長劉勇的辦公室里有兩臺電腦,其中一臺電腦時刻開著微博。他的微博有5446個粉絲,名字叫“劉勇在喀什”。
這是劉勇隨深圳援疆團隊來到喀什的第三年。與其他援疆人士不同,因為3歲那年的摔傷,劉勇脊椎粉碎性骨折,身體上至今還植入著2根鋼筋、32根彈簧,時刻壓迫著心臟。作為一名殘障人士,來到新疆后,由于海拔的原因,劉勇便保持著每天吸氧的習慣。
依靠創辦與殘疾人信息相關的網站以及軟件開發,在來到喀什之前,劉勇已經是一家擁有32家分公司的殘疾人企業家,其創辦并經營的殘友集團,因大部分雇傭殘障人士而受到外界關注。
來到喀什之后,他把殘友理念完整“復制”下來:喀什殘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開設手工制作、平面設計、印刷等多個專業,學員畢業后即可成為喀什殘友下屬企業的員工。
3年時間,殘友公司在喀什的投入超過600萬元人民幣,然而困難卻不是金錢可以解決。當地殘疾人普遍沒有受過較充分的技能培養,加之語言溝通困難,培訓一名當地殘障人士的時間比預計更長。2011年培訓第一批學員,劉勇花了18個月。
理念的改變更為棘手?!霸诳κ惨恍┑胤剑瑲埣踩瞬槐簧鐣J可,一般的女孩子家里也不愿意讓她們出來工作,如果這個女孩子還有殘疾,家里就更不會讓她們出來?!?/p>
劉勇只得依靠殘聯挨家挨戶打電話,承諾只要完成培訓就可以有一份工作。為了避免學員放棄,劉勇至今還保持著每個月到兩名學員家中進行家訪的習慣,即使是在新疆暴恐事件頻發的背景下。他在微博中寫道:“每次家訪時,和我的維吾爾殘疾兄弟的爸爸、媽媽面對面聊天時,總會有一種感覺,仿佛坐在面前的就是我的爸爸和媽媽!”
越來越多的新疆殘障人士成為殘友的一份子。2013年,殘友共培訓了500余名學員,其中一部分畢業后在社會上找到工作,另一部分則加入殘友下屬的科技公司、制衣公司或印刷廠等。每到古爾邦節等大型節日,劉勇還會收到當地人特意送來的哈密瓜。
木沙江·卡德爾是殘友培訓的第一批學員,現在在殘友印刷廠工作。殘友對于他有著特殊的意義——2013年,他與相識一年的殘友同學阿曼古麗·買合木提結為連理。
“以前人們都說殘疾人不行,可能一生就要這么過去了。但是在殘友我學會了以前不會使用的電腦,有了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找到了老婆,真的很高興。”木沙江對中新社記者說。
按照常規,劉勇的援疆生涯即將在今年結束,但因為“不知道離開后這里的學員會怎樣”,劉勇已經準備將援疆時間再延長3年。2012年,他的女兒在新疆出生,“劉疆瑗”的名字成為了劉勇援疆經歷的一個注腳。
1999年,劉勇在深圳曾經希望辦一個報刊亭,但卻被“影響市容”的理由拒絕。“我當時就想,如果以后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要把握住。我來援疆也正是要讓新疆殘障人士有一份工作,有尊嚴地活著。”
劉勇對中新社記者說,他曾經把這句話轉述給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皬垥泴ξ艺f,你讓新疆殘障人走出家門就業,這是一個奇跡?!?完)